【不容樂觀】
中央致力處理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隱性債務,加強監管,加上賣地收入下跌;市場估計地方債務違約風險今年會有所上升,惟不會引發全國性債務危機。
部份地方政府財政面對壓力,問題正不斷冒出。美銀美林報告指出,有建築公司向地方政府追討二千萬元人民幣款項,一私募基金因安徽省一地方融資平台建築轉讓項目出現財政問題,導致一項金融產品違約;至少有十三家地方融資平台取消或延遲其發債計劃。另外,中國富商嚴介和近日甚至將六個地方政府訴訟到法庭,告其拖欠工程款。山東省政府表明,不會再為市縣政府償還債務,旗下縣政府發行債息票據隨即飈升。地方政府基建投資將會減慢,交通銀行估計,這會拖低今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由去年15.7%回落至14%。
難爆全面性債務危機
地方融資平台違約風險正在上升。瑞穗証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稱,對於今年地方融資平台融資管道不容樂觀,加之以大規模到期債務,預計地方融資平台流動性風險和違約風險都將會大幅提高。不過,中金相信,由於內地擁有巨額儲蓄應對結構調整面臨的陣痛,中國應該不會爆發全面債務危機。
人行前顧問李稻葵亦認為,雖然一些地方政府未來可能會面臨償還債務的問題,而可能需要進行債務重組,但是將不會引發全國性危機。
事實上,去年約達四萬五千億人民幣地方債務高峯到期,亦未見有大規模違約情況。美銀美林分析,在五十七宗潛在違約案例中,大約45%的案例還在處理之中;25%已被信托公司用自有資金償還;20%由資產管理公司或其他「第三方」企業償還;10%被打包為新的產品或者被延期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