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寫過,名小學考試過後,老師發現學生成績未如理想,要求每名學生寫「反思書」,以反省成績不佳的原因。
這消息幾天前在媒體曝光,卻因弄錯了事實,令討論失焦,平白失去一個「反思」的機會。《經濟日報》獨家報道:「作文無100分 小二生要寫反思書 培正:冀學生檢討錯處 學者:恐留陰影」
消息本來出現在「培正secrets」面書群組,給記者發現而報道了。校方已回應,不是作文卷,而是整份中文考卷,拿不到滿分的同學要寫反思書,「希望學生檢討錯處,高分的同學亦可反思成功經驗。」
常人都知道作文卷沒可能拿100分,校方亦已澄清了,但記者仍是以此向專家拿回應,編輯仍是以此作大標題。這個錯誤,令報道變得不可信,家長朋友間的討論焦點,變成鞭撻傳媒亂報、錯報,而不是老師做法是否合理。
這個例子,值得新聞系同學參考。得到新聞線索,一定要仔細核實才可報道。線索是真的,但細節弄錯了,令全篇報道的真確性成疑,多麼可惜。記者收到消息,應多向一兩個家長查詢,以證實校方回應,弄清事實才作報道。指控愈大,刊登前愈要認真核實。
反思書是否等同懲罰?學生寫這一百字反思書時,有何感受可分享?除了拿滿分這單一目標,學生對中文科感興趣嗎?這種種,家長們可以繼續討論。那才是討論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