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上古有神醫俞跗,能替人「割皮解肌,訣脈結筋」,工種近似現代的創傷學醫生。戰國便有神醫扁鵲,他的強項是「剖胸探心,易而置之」,即是心臟移植手術,屬心胸外科範疇。東漢的神醫當然要數華佗,除了刮骨開腦等絕學,他還能「刳腸易胃,湔洗五臟」。古代沒有麻醉、輸血、消毒等技術,甚麼開肚換心,顯然有點誇張,然而,在我們認識的現代中醫學出現之前,古代醫師確是偏重外治和手術的。
「醫」和「疾」皆從「矢」,可見醫學的雛形是治療箭傷、骨折等戰事傷患的學問。根據《周禮》,受僱於朝廷的政府醫生已有瘍醫(主治創傷外科)、疾醫(等同疾控專家)和食醫(掌管御膳房)的分工。再者,中國最早的醫方《五十二病方》皆以外治法為主,針灸的九針法也是演變自切割用的砭石,當中的鈹針更專為手術而設。
宋代以前是中國外科盛行的時期,民間的外治通常用於瘡腫癰疽一類雜病,然而,所謂「十人割癭九人死」,縱有五花八門的傳統手術及外用醫方,患者的死亡率卻高得令人難以接受。逐漸地,外治便被邊緣化,甚至遭定性為極端的手段,取而代之,是保守(甚至有時過於保守)的內治法。
古醫學向來有「治外必本諸內」的概念,尤其明清兩代的醫師,他們認為瘡腫癰疽等病也是由陰陽不和、氣血凝滯而起,開刀只能「止咳」,要根治便必須正本清源。因此,就算是毒瘡、毒瘤等典型外科問題,與其用刀針刮腐去膿,醫師也會依賴溫補的內服方、湯藥方助患者清熱解毒、調養脾胃──對外治的忌諱,最終演變成外科「內科化」的風氣,扁鵲換心、華佗開腦等古代外科智慧亦從此失傳於世,實在可惜,若然神醫們泉下有知,必定欷歔不已。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