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熱潮濕造就廣東話聲調多變

天熱潮濕造就廣東話聲調多變

廣東話擁有九聲六調,音韻起伏跌宕、抑揚頓挫,是世上聲調最豐富的語言之一。美國語言學家研究發現,語言發展原來跟氣候關係密切。廣東話、越南語及剛果語的語種人口,多聚居在潮濕的熱帶地區,令聲帶容易發聲,比乾旱地區的人衍生出聲調更多變的語言。

令聲帶容易發聲

邁亞密大學語言學家教授埃弗里特(Caleb Everett)分析了三千七百多種語言,當中只有六百二十九種語言有三個或以上的較豐富聲調,大多數源自非洲和東南亞的潮濕熱帶地區,包括越南語、緬甸語、尼日利亞語、剛果語及所有中國語言。
至於只有較簡單或沒有聲調的語言,如演變自古印歐語(Proto-Indo-European)的大多數歐洲語言、蒙古語、西藏安多語,則多數發源自較寒冷的北部或乾旱地區。研究員指,乾燥空氣會令聲帶缺水並失去彈性,令人難以發出複雜的音調。埃弗里特表示,研究並非要證明語言發展完全由氣候主宰,「但在一段長時間而言,氣候會是塑造語言的一項因素」。
另外,隨着全球走向一體化,專家指全球現有的六千五百種語言,九成最終會被中、英語等被廣泛使用的語言淘汰;同時語言的讀音會越趨簡化。現時全球有超過二千種語言的使用人口少於一千人,陷入滅絕邊緣。
英國《每日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