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席過兩個喪禮。
第一個是舊同事的。他和我年紀差不多,事業頗有成就,一天加班至深夜,一直沒有接聽家人電話,原來在辦公室一睡不醒。他有個還在讀書的兒子。
每逢身邊出現這類情況,大家會慨歎「做人很化學」、「珍惜眼前人」,但隔不到兩三日,迅速回復加班、跑數、營營役役模式。生活逼人嘛,不是嗎?
假設你活到一百歲,行將撒手塵寰,只剩一分鐘命,在床邊的曾孫問你:「曾祖父,我應該怎樣做人?」請想好答案,才讀下去。
根據專門訓練運動員心理質素(客戶包括利物浦隊長謝拉特和桌球世界冠軍奧蘇利雲)的Steve Peters醫生指,你的答案,其實就是對你最重要的人生價值觀;而大部份人答案,都圍繞快樂、盡力做好、別太執着等。如果你日常生活沒有依照這價值行事,就是活在謊話中,自己騙自己。
以上說明,認識自己並不困難,但為何你我都「口裏說不(加班),身體卻很誠實」?讓我們做另一個思考實驗:
假設你是公司老闆,面前有兩個各需投資一千萬的項目,因資金有限,二者只能選一。項目一是購買新設備,有九成把握可在一年內賺10%回報;項目二是作為研發新產品初步資金,日後須繼續增加投資,需時三五七年不等,研發結果可能徹底改變公司命運,也可能徒勞無功。你的一千萬,會放在哪裏?
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近年最紅的著作是用管理理論分析人生意義的《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本書指出,管理人最重要職責,是分配有限資源;面對商業競爭(及升職加人工)壓力,管理人的自然傾向是追求快、具體、實際回報,所以大都會選擇項目一。而管理人生,一如管理生意,也是每日思考如何把有限資源,分配在追求幾個重要人生目標,如伴侶感情到老、子女令你自豪、事業屢創新高……把心力時間投放在事業(例如加班一小時),短時間內會得到可量度回報(得老闆獎賞、贏得生意);反之,把額外的一小時放在伴侶或子女身上,並不會確保將來家庭和睦、子女成器。
如是者,「人生管理人」每日問自己同一個問題,都得到同一個答案:選擇加班。Christensen有不少舊同學(他是哈佛舊生兼羅德學人),飛𤏸騰達,但妻離子散(部份超過一次),只能慨嘆:最心痛是愛得太遲。
我並沒忘記文首提過的第二個喪禮,去世的是一位長輩。兒女們向親友派了載有他們寫的道別信小冊,內容全是講長輩如何愛護供養培育兒女孫子。當中有兩個故事我印象特別深刻:一是大女兒曾被癡漢跟蹤,長輩用報紙包裹着菜刀接她回家;二是小女兒第一次出夜街,晚上有男孩送她回家,長輩拿着木棍在樓下等候。
假如他日,我的兒女記得我是個愛他們愛得這樣有型的父親,我的人生成績表,都應該起碼拿個B+吧。
姚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