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去購物,都必然會選擇較抵的事物。一件東西是否抵,未必是因應其價錢,可能還有質素、服務、個人偏好等。例如家庭主婦到街市買菜,都會說「一分錢一分貨」,格價挑選後才下決定。所以,一件東西是否值得,是看很多不同因素,而不是純粹以結果來衡量。然而,簡單的道理卻在足球場內變得歪曲和複雜。
足球比賽不是贏、輸,就是和。沒有一隊球隊可以每場取勝,世上更加沒有輸梗的比賽。教練、家長、球員都應該要學習面對不同的賽果,贏得起,就更要輸得起。可惜,不少教練逢輸必罵球員和球證,逢贏則必讚,令青年球員有時過份失落,有時卻過份自信。事實上,比賽的意義究竟是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當然,每個教練和球員都好勝,但其實歸根究柢,還是要視乎「值不值得贏」、「輸得抵不抵」。若果己方發揮差卻贏了比賽,某程度是運氣的幫忙,不值得勝利;或者是對手踢得出色而輸掉比賽,更應該被理解為從失敗中學習和進步,這場比賽輸得值!
近日看到有教練以「報仇」心態來激勵青年球員,有違運動的意義。青年球員還在成長的階段,需要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希望教練和家長能把勝負放輕一點,從比賽過程中學習體育精神。
陳婉婷
太陽飛馬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