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ver︰NBA全明星賽的意義 - 喬靖夫

Sunday Fever︰NBA全明星賽的意義 - 喬靖夫

NBA處於新舊勢力交替的時代,今年的全明星賽好像特別多爭論。現在東、西岸實力不太平均,西岸強豪林立,更是出現「僧多粥少」之況。結果吉辛斯(DeMarcus Cousins)和尼拉特(Damian Lillard、圖)這些猛人都不獲入選明星隊。
執筆時最新消息,西岸正選拜恩(Kobe Bryant)受傷做了手術無法出場,吉辛斯獲補選入局,但是今年才三年生就成為聯盟頂尖「大心臟刺客」的尼拉特,還是不獲青睞。這是繼去年世界盃被美國代表隊踢出最後名單後,尼拉特第二次被冷落,他在社交網絡發表了金句回應︰「Be 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要變強到別人無法忽視你),既是自我激勵,也多少是乘機強化自己一貫「逆境求勝」的個人形象。
全明星賽選人爭論主要都圍繞一個問題︰到底選擇一個All-Star球星,應該有多少是跟他當季的表現掛勾?有網民認為應該取消球迷「民主」票選正選球星的制度,認為那只變成受歡迎程度的較量,已過黃金期的巨星如拜恩照樣當選;巴克利(Charles Barkley)則在電視節目上說不應該選得分王杜蘭特(Kevin Durant),理由是他受傷患困擾,前半季出場甚少。
我卻認為人們似乎對全明星賽太認真了,從一開始,明星賽發起的目的就不過是個show而已,也並非評價球星當季表現的真正指標(而應該是季末的最佳陣容名單)。全明星賽本來就該人氣行先,因為球迷想看的始終只是眾星雲集打球的場面。另一方面自從一九九二年「夢幻隊」開始,美國隊經常集合NBA頂尖球星作賽,每年「Hea打」的全明星賽吸引力早不如前。真正矚目的,反而是各球星趁機推出的All-Star版球鞋設計呢。
喬靖夫
小說家+武道狂+籃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