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功能衰退 生活日夜顛倒 長者患日落症候群 黑影當真人

腦功能衰退 生活日夜顛倒 
長者患日落症候群 黑影當真人

【本報訊】家中的長者每到黃昏就變得煩躁不安,甚至出現幻覺、幻聽,又經常日夜顛倒,深夜時分仍然四處遊走,種種怪異行為或是由認知障礙症的「日落症候群」(Sundown Syndrome)引發,家人切忌出言指摘或爭執,可透過香薰、音樂及燈光調校等,協助患者調整作息與生理時鐘,減低症狀對日常生活及照顧者的影響。
記者:鍾麗霞

日落症候群近年越來越受醫學界關注,患者失控的怪異行為不但易與家人或照顧者產生磨擦,忽視症狀隨時令認知障礙加速惡化。基督教靈實協會長者服務主管周麗如指出,估計25至40%認知障礙症患者會出現日落症候群,並通常在初或中期患者出現,「佢哋日間可以好正常,但係一到黃昏就開始有問題,好似突然間話聽到有人叫、睇到根本唔存在嘅嘢,如果同佢哋拗,就越講越情緒激動」。

黃昏煩躁 產生幻覺

醫學界仍未確定日落症候群的成因,也缺乏有效的西藥治療。周指,患者腦部功能衰退,有機會令用作調節晝夜的荷爾蒙「褪黑激素」分泌減少,令分辨日夜的能力下降,到了黃昏便特別煩躁,晚上又意識不到要睡覺。另外,隨着視覺及聽力退化,也易令患者產生幻覺與幻聽,例如在較陰暗的環境看不清楚,誤將黑影當作真人。患者習慣日夜顛倒生活,日間活動量低,甚至睡得太多,也會出現惡性循環,導致夜間遊走問題加劇。

香薰音樂舒緩情緒

忽視日落症候群影響深遠,周說,不但會危害患者的安全與健康,照顧者也會因晚間常受干擾,隨時壓力爆燈,「有啲病人唔單止喺屋企遊走,甚至會深夜開門出街,甚至走失咗,嚇壞家人」。她指,家人若照顧壓力太大,隨時引發虐老問題,或考慮將患者送到院舍照顧,少了日常與家人的互動及照顧,有機會令認知障礙症提早惡化。
「有一個母女相依為命嘅家庭,媽媽患咗認知障礙症,初期媽媽喺日間中心照顧都冇問題,三、四年之後出現日落症候群,每到差不多要離開日間中心就發作,開始罵人,成日話俾人陷害、偷咗鎖匙、甚至禁錮佢」。女兒每日放工接母親回家後,都會被母親的怪異行為弄得心力交瘁,甚至生病也不能休息,苦不堪言。
日落症候群會隨着認知障礙症惡化,患者的說話及活動能力減低而逐步消失,但周指,日落症候群隨時會影響一個家庭四、五年,故應及早正視。家人其實可學習一些有效的照顧技巧,例如不應執着於糾正幻覺及幻聽的真偽,應引入其他話題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減低情緒波動。另外,也可透過香薰及音樂舒緩患者的不安情緒。家居佈置也有竅門,例如採用柔和燈光避免刺激患者的視覺、減少放置鏡子等易產生幻覺的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