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急着要在春節滑雪,所以追問我購買滑雪裝備的細節,但我懶得寫個長電郵去回覆,於是決定把它轉化成一篇專欄稿,還着朋友放心,周末直接買份報紙就行。朋友等到周末,還準備了下午到店子買滑雪板和其他裝備,卻發現整篇稿子,都只是在自我回憶當初玩滑雪之原因,對於裝備竟沒說上幾句。於是他又立馬致電找我,我只好跟他說,下星期會繼續連載,畢竟我是那種說着說着就走題的人。所以本周得趕緊認真討論。
量尺寸忌抬高下巴
首先說板子,其實每個人需要的高度都不一樣,主要視乎其身高。對初學者來說,基本原則是把板直立起來,板頭高度剛好是你的下巴與鼻子之間為標準。記着,別刻意把下巴抬高,像我一個朋友,身高跟我差不多,但不知道是習慣了要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囂張表情,還是想在數字上自我感覺良好,在量尺寸時,竟故意抬高下巴,於是他的板子就比我高出四厘米。
之後就是決定Binding的系統,因為固定器的裝嵌,直接影響你要甚麼樣的Binding。Binding系統有多款,我個人比較喜歡Burton的EST,好處是可以調校固定器的角度外,還能自由調動兩腳之間的距離。另外,最好在同一店子裏一併買鞋子,因為這些滑雪裝備的店子,只要你買了固定器或滑雪鞋之類,一般都會義務替你量角度和把固定器裝嵌到你的板子上。
然後是找出哪隻才是你的前腳。所謂前腳,是當你從山上下來時,你最習慣和最適應的方向。找出前腳的最好方法,就是直接試出來。先閉上眼睛站着,放鬆自己,然後請朋友突然在後面推你一下,當你面對這樣突如其來的衝擊時,本能意識下踏出來的腿,就是前腳。一般在單板上,左腳是前腳被稱為Regular,而右腳則稱為Goofy。
而滑雪鞋方面,過去我一直穿着Burton的一款滑雪鞋,它在鞋外掛有一個電池,內置的電暖熱線就能暖着你的腿。初學者可能會想沒這個必要,但當你長期練習,尤其在晚上的時候,腳會容易因太冷而感到不適,結果從山上下來的原因,許多時候並不是筋疲力竭,而是腿太冷。
滑雪鞋櫳不容有鬆
玩單板的人要慶幸,因為過去的雙板滑雪,最讓人痛苦是,鞋身永遠綁得很緊,並把你的小腿屈曲向前,在你從山上下來時,就顯得極其笨重,不習慣的人更覺痛苦和累。但因為單板滑雪鞋沒有了要把你小腿挪向前的需要,所以走起路來會比較舒服(當然不能跟一般球鞋比了)。
而購買滑雪鞋之原則,是要盡可能選擇能把你的腳徹底包得緊緊,鞋內不能有空間,當你做任何動作,包括用腳趾輕輕把自己踮起,後跟也不會在鞋內挪出些許空間,因為在滑雪過程中,是不容許腳在鞋內有任何移動,有空間就意味着要鞋子大小不合適,不然是你在索鞋帶時太鬆或錯了,這都會影響你給予板子指令之準確性。所以別怕痛,直接買對捆得緊緊的鞋子就好,畢竟像許多球鞋一樣,穿多了還是會有點鬆,但一開始就有空位絕不是個好選擇。
鞋繩收好免遭割斷
說到鞋帶方面,一般都有兩組索繩,當穿上鞋子後,要先把內裏的魔術貼和索繩繫緊,讓小腿和鞋身維持固定,然後再繫緊鞋外另一組索繩,並把剩出來的繩頭收好,因為要是掉出來,就很容易被滑雪板割斷,所以必須收妥當。
過去最讓人疲累的,就是整個穿鞋過程得搞上很久。但隨着科技進步,滑雪裝備每年都有新變化,像數年前就已有品牌研發出不用索繩的BOA系統,它是利用一個小圓旋釦,配合鋼絲把鞋繫緊,好處是能毫不費力地把它索得超緊,加上脫下來也便利,直接把小圓釦輕輕一抽,鋼絲就會自動回放變鬆。
雖然BOA也推出好幾年,但我還是不大捨得那個電暖系統,所以那雙鞋子一穿就差不多四年了。直到今年我終於換了Burton的Concord Boa,這個型號還把鋼絲分成兩組,更能準確和快速地把鞋索緊。所以想買新裝備的朋友們,不管你挑哪個品牌,我還是推薦你買BOA系統。
本周總算聊了一下滑雪裝備,但聊着聊着,發現還有蠻多細節未談。所以想買裝備的朋友們,可以先去挑以上談過的,下星期再說衣着和其他保護裝備。
【我來了,是要叫人得過癮】
撰文:彭浩翔
祖籍番禺,生於觀塘。集作家、編劇、導演、製片人、演員及藝術家於一身之處女座。尚且幹活,只為供養其網購血拼及極限運動。
本欄逢周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