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島轉變】
一九七○年代,青衣大橋未通車前,青衣島與世隔絕,交通僅靠船隻,六十年代青衣居民沒想到可以乘車到荃灣及九龍,經歷將近半世紀,今日青衣竟有八條橋連接新界及九龍,還有港鐵東涌線,把青衣接通機場與港島,令青衣樓價拾級而上。
據葵青區議會出版《葵青-舊貌新顏.傳承與突破》,青衣地名最早追溯到明朝郭棐撰《粵大記.廣東沿海圖》記錄一個名叫「春花落」的島嶼,從地理位置看,可能是今天的青衣。何以後來叫「青衣」有多種說法,有指源於島嶼盛產青衣魚。
一九七○年代,六間開設在青衣的公司為方便工業原料的運輸及滿足葵涌與青衣之間的陸路交通需要,集資一千七百萬元興建青衣大橋。一九七四年青衣大橋正式通車,打通青衣與葵涌,是葵青交通發展的里程碑。在此之前,青衣居民只靠小艇、街渡及班次疏落的油麻地小輪,或橫渡藍巴勒海峽到葵涌、荃灣,或經維港到中環。
按該書引述居民心聲,「在六十年代,我不曾想過可以由青衣乘車到荃灣及九龍。」、「現在青衣有八條橋,在我看來是難以置信的事,因為當年希望政府興建一條橋也絕不容易呢!」及後三號幹線、青馬大橋、昂船洲大橋等先後落成,港鐵東涌線通車,將青衣區連接新界及市區,樓價亦三級跳。
【樓王居民心聲】
美景翻新後料再升
對於青衣美景花園呎價升逾三成,屋苑業主梅先生聞後回應:「咁貴㗎,咁咪賣咗佢囉!」他坦言,三年前由該屋苑大單位搬到現在的細單位,買入價一百九十萬元,目前估計逾四百萬元,「咁係咪(升得)好緊要呀?我覺得好緊要呀!如果可能四百五十萬,就賣啦。」他認真地說:「除非賣咗佢移民啦……」
他指,屋苑過往升幅較其他物業慢,「人哋升10%,佢先升2%至3%,升幅好少,係去年升幅好大……因為出面無平樓,我哋有二百萬嘅樓,咪走入來買。我估翻新完,仲會升值,因為外貌靚返,唔使𠵱家咁肉酸,預計四月會整好。」
翠怡粉絲愛樓換樓
對於青衣翠怡花園成為新界西升幅王,業主馮先生坦言:「預計到啦,因為青衣嘅盤,一係就好貴,呢啲中價樓(上車盤),唔係好多盤放出來,所以啲小家庭生咗細路仔咪追求呢啲囉!」
他自認是翠怡花園忠實粉絲,十多年前買入該屋苑細單位,其後換中型單位,換到現在住實用面積約五百方呎的三房戶。這單位現估計市值逾五百萬元,他稱:「當初由一房轉兩房,兩房轉三房,二○○六年買入,嗰陣時約一百七十萬(咁咪發達?)唔係發達,咁你住㗎嘛(閣下豈不是典型換樓客個案?)勤力啲咪得囉!」他續稱:「搬,就唔會搬,有多餘錢會買多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