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矛盾Ⅰ 另類海濱公園

空間矛盾Ⅰ 另類海濱公園

港鐵西港島綫通車後,西環街景頓然有變;該區卻有一處地方自1981年迄今仍是舊模樣──西環卸貨碼頭。市民喜歡到來進行不同的休憩活動,此處更於2013年公共空間選舉中,獲得最高票數的地方。然而,這裏卻屬私人地方,而非公共空間。
記者:葉瑞媚 攝影:方智傑 王俊龍

西環卸貨碼頭是觀賞日落的天堂。

每到黃昏時候,這裏便聚集了一群攝影愛好者。

此處不難發現釣魚人士的身影。

被西環街坊稱為「海皮」的西環卸貨碼頭不只是看日落的天堂,亦有人在此跑步、遛狗、釣魚和聊天,這裏看似是可以自由出入的公共空間。不過翻查地契,該處屬海事處私人管理的地方,自1981年開始貨運工作,至今仍然運作中。西環卸貨商會主席張植初指,碼頭開放給大眾使用,是因海事處與附近居民協商出來的成果,「因為有街坊和海事處也說,大家盡量遷就,不卸貨時讓市民進來休憩,如晨運等」。

區議員了解到市民對該區休憩用地的需求,建議將該碼頭打造成區區一式一樣,由政府部門管理的海濱公園,卻遭貨運業界及部份市民反對。張植初解釋卸貨區維持着過百名工人的生計,更是西區及南區運輸業的重要樞紐,故他堅持現時各取所需的使用方法。

沒有限制的管理讓狗隻可以自由進出,是遛狗的好地方。

貨運碼頭自1981年迄今仍然運作。

經常來散步的鄰近居民戴毅龍亦反對該建議,他希望保留此處沒有任何欄杆遮擋的海景,及令他感覺輕鬆的無限制管理,「例如香港經常說沙灘球是不可以在沙灘玩,禁止這樣那樣,但這裏沒有這種管制,主要是靠街坊自律。只要你對這個地方有歸屬感,喜歡這個地方,規矩是可以由下而上定出來,有一個大家只同遵守的規則。」

香港,不只是商場變得一式一樣,甚連休憩公園和海濱長廊,也將成了同一個倒模,難怪這個私人地方,偏偏成為公眾最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