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請金管局勿忘初衷 - 利世民

利字當頭:請金管局勿忘初衷 - 利世民

去年外滙虧損達527億元,是自94年以來最大的一次;上次也是發生在美國經濟復蘇美國漸強之時,結果是甚麼,歷史的事,恕我不多費筆墨去解釋。
香港外滙基金,嚴格來說功用只有一個,就是捍衞港元;一旦出現貨幣信心危機,終極一招就是將港元美元化(Dollarization)。換言之,只要金管局手上有足夠美元向市民購回手上發行的港元,就不用擔心甚麼貨幣危機。
近年,香港人愛說勿忘初衷,偏偏金管局不務正業的現象越來越明顯,卻沒有人發聲。2013年11月外滙基金被揭發在倫敦投資地產發展項目,原則上是不可以接受。事實上,由2008年起,外滙基金已經到處落注,主動出擊。別忘了,有風險才有回報,作為捍衞港元和香港金融系統的外滙基金,不應像對沖基金般跑數。
香港外滙基金的總額,其實遠超貨幣發行量。潛台詞就是,這筆錢除了可以用來救港元,也會用來撐銀行和金融機構。明眼人一看就知,背後牽涉道德風險;所以監管銀行的責任,也落在金管局身上。一直以來,金管局和香港的銀行尚算稱職,但這種制度和貨幣發行局的法治精神相距甚遠,長遠很難擔保不會在某個時空出甚麼亂子。
世界上,除了香港以外,沒有幾個政府能夠維持背後有百分百等值其他貨幣作基礎的貨幣發行制度。香港是異數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香港政府沒有赤字,亦不以發債來負擔開支。另一邊廂,貨幣發行局不能調控滙率和息率,價格受掛鈎貨幣的走勢左右,免除人為因素影響,本來是好事。因為政府的貨幣政策,說得好聽是支持經濟,但是在沒創造價值的情況下,政府又怎可能無中生有地令經濟忽然地熾熱起來?說穿了,越是大規模的貨幣政策行動,就越是破壞性的財富再分配。
站在多數官僚和政客的角度,不能以貨幣政策影響經濟,「對不起,無能為力」這七個字,由高高在上高薪厚祿的高官說出口,比起香港最常聽的那句粗口更難聽,他們也開始不務正業,因為錯了,政治上可以推卸責任,但甚麼都不做,就一定難辭其咎。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