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生難抵壓力 轉讀直資重拾信心

名校生難抵壓力 轉讀直資重拾信心

【本報訊】「出貓」、抄功課,也許是部份成績平平名校生的生存方式。有名校合唱團司琴少女因在校內成績差,缺乏自信,索性在中五時逃學,靠教琴收入快活過了一年,最後在平民直資中學繼續升學。重拾信心努力讀好書,只要給予鼓勵,名校棄將也有機會躍升大學明德之門。

「非人性化扭曲學生」

將軍澳直資學校匯知中學每年取錄約四十至五十名轉校生,校長張志文指,約一半轉校生來自名校,他們因不能適應名校的催谷方式而轉校。他指名校的教育方法扭曲學生的能力,「有叩門生話,就算中五已經停晒課外活動,都做唔完功課,咁樣係非人性化扭曲學生能力」。
該校中六生盧卓瑩,曾就讀黃大仙區知名天主教女校,但她成績差,課外活動表現又不突出,上學無法獲得認同。十六歲(二○一一年)時她決定不想再讀書,要及時行樂,要連中五也讀不完,「食玩瞓」過一生,白費了媽媽由小一起的栽培,每月萬元學琴、數千元學費。

課程減少背書內容

卓瑩坦言媽媽甚麼也優先分配給她,然後才分給妹妹,但她仍然不快樂,「唔讀書、唔彈琴,都有成功嘅一日」。她曾在學校合唱團任司琴,停學期間憑教琴賺取生活費,最多每月有五千元,全用作消遣,曾為妹妹心中偶像的卓瑩,變作名校輸家。

校長張志文指有些名校以非人性化方法催谷學生。

父親和她認真地討論後,她願意重返校園。其母曾為她找過三、四所中學也不願接收,到匯知中學面試,卓瑩還記得媽媽請求老師取錄她,她自己卻不着急。終於在二○一二年重返校園,重讀中四。以往讀八科,到新校只讀六科,學業較為輕鬆,喜歡表演的她又當上英文舞台劇女主角,首半年成績是全級首十名內,重拾自信,現在以升讀大學音樂系為目標,更專心讀書。
校長張志文表示,學校除了學術的訓練外,也以活動讓學生表現才藝,例如學校有三十八個創藝小組,戲劇、辯論、運動等,校本課程則減少學生死背書的內容,不用經常性考試。曾經參與面試卓瑩的老師李正權指,經過首學期觀察發現她底子不錯,復課一年後更集中,但以往只欠缺一些鼓勵說話。
■記者彭美芳

匯知中學每年均取錄數十名轉校生,不少來自名校。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