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台(又稱釣魚島)是中日兩國間最為敏感的地帶,一觸即發。但是,釣魚台卻並非從來都是個問題。爭論歷史上釣魚台的歸屬是很無聊的,「自古以來」的論證方式,永遠會陷在「自古有多古」的死循環。事實上,釣魚台「自古以來」只有屬於琉球抑或屬於台灣的問題,是日本吞併琉球、中國收復台灣後,才牽扯出中日兩國的矛盾。假如琉球脫離日本獨立,釣魚台就成了「中琉問題」。
日本資深外交官孫崎享,最近在香港出版的《日本的國境問題:釣魚台、獨島、北方四島》(中大出版社)一書,發表了他個人對領土問題的觀點。他指出領土問題的重要性,更加啟發我們其實有很多可以超越領土議題的空間。
2010年的保釣反日行動,令許多中國人對日本新仇舊恨一齊湧上心頭,卻忘記了從1894年甲午戰爭到1970年的整整76年間,中國幾乎從未有片紙隻字涉及釣魚台的歸屬問題。不是中國不願意,而是根本也沒必要——1969年釣魚台海域發現石油,才讓釣魚台變得有煽動的價值。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周恩來對他說:「發現石油了,釣魚島就變成了一個問題。如果沒有發現石油,台灣也好,美國也好,都不會拿這個當問題。」換言之,如果哪天發生新能源革命,石油不再是各國爭奪的資源,那麼釣魚台大概又沒有問題了。
然而,1970年代和1980年代,中國在釣魚台問題上並未劍拔弩張。鄧小平提出的口號叫「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相當於「以後再說」,不願主動挑起爭端。但是,這一政策對中國顯然是不利的,因為日本對釣魚台一直有實際統治,這在國際慣例上也可以作為裁判領土歸屬的法理之一。不過,到了1990年代,中國的態度就不一樣了。
孫崎享認為,中國在釣魚台問題上強硬起來,是從八九六四後開始的。天安門的殘酷鎮壓、趙紫陽下台、江澤民在保守派支持下取而代之。恰逢兩年後,蘇聯解體,共產主義徹底失敗。而當時中國經濟水平不高,國內民心渙散。中共為了維持統治,遂大力提倡愛國主義精神。所以,199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明文規定中國領土「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各島」。從此以後的20多年,釣魚台才逐漸變成兩國關係的敏感區。
那麼,釣魚台紛爭數十載,我們可以從釣魚台問題得出怎樣的經驗呢?
首先,糾纏領土問題,是傳統型大國的慣有思維。因為其是相對封閉的經濟體,國家發展有賴於本地資源,領土越多,可以從地底開採的資源也就越多。但是,二戰以後的現代型國家,真正在乎的是國際影響力,而非領土。20世紀下半葉崛起的發達社會,例如日本、香港、新加坡、台灣等等,都擺脫了所謂「資源的詛咒」。原因是它們融入了全球市場,實現包括資源在內的商品自由交換,是故政府實際需要控制的領土變得不再重要,太多了有時反而是累贅。
其次,如果一個國家過份重視領土問題,甚至不惜發動戰爭,只有兩種可能:第一,這個國家沒有建立起健全的自由市場,所以當商品無法通過國境的時候,士兵就會通過國境;第二,這個國家沒有建立起健全的政治體制,所以當國內的各派政治勢力需要鬥爭的時候,就開始炒作領土問題,玩弄民意。以上兩種可能,中日兩國都存在。但很明顯,一旦兩國統治者玩這些花樣,民智未開的中國比較容易失控,因為它既沒有健全的自由市場,也沒有健全的政治體制。
回頭看,不得不說或許「以後再說」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因為凡是涉及領土問題,如果死盯着領土,最後往往必付諸兵戎相見。領土問題的妥善解決,總是通過其他方面的妥協來完成的。例如,當兩國的經濟實力旗鼓相當時,加強經貿往來,用互惠來填補領土的「缺失」。又如前文所言,兩國研發新能源,跳出石油的框框,釣魚台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可悲的是,政治即政治,一切不是以善惡來判斷的,而是當權者的利益得失。所以,作為普通人唯一能做的,僅僅是不被政治宣傳煽動,不要盲信甚麼愛國主義罷了。
許驥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