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聯曾由國粹派領導 立場親共

學聯曾由國粹派領導 立場親共

【本報訊】成立於一九五八年的學聯全名為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由本港八間大專院校的學生會組織而成。學聯決策行共識機制,如有院校反對個別決定,則該決定不會使用學聯名義,這也是在雨傘運動期間,學聯最為其他泛民組織詬病的地方。
已經有五十七年歷史的學聯以「放眼世界,關心社會,建設民主中國,爭取同學權益」為綱,推動學生參與社會運動,學聯成立最初十年由港大主導,與政府關係較好,七十年代中期火紅年代時,國粹派較長時間在學聯處領導地位,比較傾向中共政府,至七十年代末四人幫倒台、文革,以及八九六四屠城後,學聯傾向民主,不親英亦不親中。

決策採共識機制

學聯決策行共識機制,即如有院校反對個別決定,則該決定不會以學聯名義就某議題行動或表達立場,不過佔領期間,學聯與和平佔中、泛民政黨、民間團體開會時,即使就某些議題取得共識,但學聯因最終得不到其他成員院校支持,令有共識的決定未能落實,泛民成員也因而對學聯深感不滿。
佔中發起人戴耀廷去年與本報回顧雨傘運動時,也直認不諱:「我哋同秘書長、副秘書長傾好晒,但係佢哋返到去學聯,原來又要從頭來過,呢個係難搞嘅地方。」
前學聯常委、港大學生會前會長張韻琪指,學聯最要改善的地方是要多做一些「落地嘢」,即與學生多直接接觸,就學生關心的問題與同學多作溝通,才不會令人有感學聯與學生距離太遠的感覺。
■記者姚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