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股市於一月十九日爆發「七年一遇」的失魂暴跌,滬指急插7.7%,連帶恒指及國指亦分別急瀉三百六十五點及六百點(分別跌1.5%及5%),這一慘跌,震撼股民,內地股民形容這一天為「119慘案」,《人民日報》更「贈興」,只用「股災」兩個字作標題,去報道119股市暴跌。
驚魂未定,股市卻大幅回升,恒指短短三個交易日已回升逾七百點,國指亦回升逾五百點。股市有些時候等一天已太長,眼巴巴見有資金把握急跌,蜂擁入市,許多投資者又帶着半點悔恨的問:還是時候入市嗎?「見升唔敢追,見跌唔敢買」是人知常情,不過認清一些事實,倒有助大家克服心魔,為投資作決定。
估值未算貴 資金湧股市
「一代宗師」裏,梁朝偉飾演的葉問說:「功夫兩個字,一橫一直……係咪咁話?」A股有冇得再升,亦是看兩樣東西,「估值+資金流向」。先講估值,A股去年下半年發力,滬深300指數全年升52%,升幅冠全球,雖升得急,但預期市盈率不過是12.4倍左右,這只不過是過去5年滬深300平均預期市盈率,暫時不算貴。
若與恒指預期市盈率相比,得出溢價大概是7%,低於二○○六年大部份時間的溢價,與港股相比亦不見得貴。其實再與美國標普500指數或其他全球主要指數相比,都顯示A股估值不算貴。
資金流向又如何呢?內地投資者過往投入股市的資金比例相對少,皆因投入房市及銀行提供的理財產品均得到豐厚的回報,股市回報相對吸引力低。但現時內地樓市冷卻;銀行的理想產品又因影子銀行問題而大幅減少;因此投資者的資金缺乏出路,重投股市是必然選擇。
另一因素牽引資金重投A股的是A股今年年中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機會大增。「滬港通」推出後,A股更加開放,加上「深港通」指日可待,再下一步就是兩地的股指期貨互通,將提升A股市場的深度,增加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機會。
假設A股以5%權重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來自被動型基金資金的一百五十億元人民幣或直接流入A股,將能牽引主動型基金買入A股。將來若全數A股被納入指數後,中國或將佔MSCI新興市場32%,是單個影響最大的地區,將進一步令資金投入A股。以上種種原因都令資金把握每次跌市機會再次進入A股市場,亦是最近這次反彈資金急進場的原因。
星展銀行(香港)高級證券策略顧問 鄧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