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影話:《飛鳥俠》(Birdman)華麗的迷宮 - 仰止

蘋影話:《飛鳥俠》(Birdman)
華麗的迷宮 - 仰止

有些電影是有意拍來拿獎的。《飛鳥俠》便是這些東西。當然有這個想法的製作人一定不是簡單之輩,導演艾力謝路依拿力圖(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以往的成績證明他是個好導演。本片單論拍攝也實在非常出色,那些主觀鏡式的追蹤鏡頭,場面調度便不是簡單。但仍然跟我心目中那些專搞單鏡頭美學的導演差了一點。
那個劇院的內部被依拿力圖弄得好像是一個人的大腦迷宮,甚至是男主角的大腦內部,我們跟着腦內的血管,走到各處看到各處的運作情況。而這個大腦是那麼的華麗和混亂。
現代電影要求的不是讀者聽作者在說教,而是企圖呈現出一個客觀的環境,讓觀眾自己思量。《飛鳥俠》的觀眾等於是參加了一個由依力拿圖帶領的旅遊團,我們「看」見很多事情,卻不會想到很多事情。一切如此呈現好像他本來便是應該如此。就像米高基頓放棄了繼續扮演《飛鳥俠》的角色,而去找尋他作為演員的尊嚴。選擇這條艱難之路的人最後一定是經濟困難,好像自己找死,富裕的生活不理會,換來的是不知是否成功的,而錢卻用盡的未來。
我們其實早已被洗了腦,認為這種追求是被肯定的,或者說不上高尚和低下,只是追求本身便是一種勇敢而有價值的行為。於是我們很快便明白米高基頓的那份堅持。其實我們根本不了解,只是迷糊的認同。於是你會同情這個角色。拿他去跟愛德華羅頓比較,這個好像有點反叛,好像有點藝術頭腦,堅持只有在舞台上他才是真實,舞台下全是假的自我。
賣座成功來自米高基頓一次意外被迫在鬧市半裸跑的轟動八卦新聞。一個追求真正成為一個演員的人,在現實中扮演了一個真正的演員,在眾人面前「演出」了,最後賣個滿堂紅,也受到本來要毀滅他的劇評人讚賞。這當然充滿了荒謬的反諷,只是作為觀眾,也覺得有點異樣:無論他想怎樣改變自己,或者追求真正的自己,在資本主義社會內總是用金錢來作標準。最後他是成功了呢?還是失敗了呢?恐怕實在說不清。到底米高基頓由窗外跳出去,是掉在地下粉身碎骨,還是飛到天上自由翱翔?
這只是個華麗的迷宮,一切的荒謬都是自我堆砌。
撰文: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