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ID用同款技術 20厘米內可讀資料

新ID用同款技術 20厘米內可讀資料

【本報訊】除了圖書館新系統以外,政府亦計劃將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應用於下一代智能身份證。記者據保安局提交立法會資料,找出最可能成新智能身份證的晶片規格,當中涉多項安全措施及技術,學者指保安程度較一般電子證件更高。
保安局日前向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提交資料,新一代智能身份證有「兩道門」保障個人資料不會輕易外洩,晶片設計令無線讀取範圍降至少於二十厘米。從官方透露的有限技術資料中,記者發現荷蘭半導體公司NXP其中兩款晶片最符合以上要求。

可限制不同權限

兩款編號為「P5CD080」及「P5CD081」的CPU晶片,主要分別在運算速度,採用雙介面設計,可如現行智能身份證般的接觸式讀取,亦支援以RFID技術無線讀取;容量為現有智能身份證近兩倍,可儲存更多資料。晶片亦提供四種不同的加密演算方法,並有控制訪問技術,可限制不同權限經無線讀取取得的資料內容。公眾對換新證最關心的,是無線讀取距離會否過遠,令警方可遙距取得個人資料。據荷蘭公司NXP的技術文件指出,晶片採用ISO 14443A通訊協定,在不使用增幅器下,原廠的讀卡器最遠讀取距離約為十厘米。
城市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鄭利明估計,政府將採用現時普遍應用在電子證件的RFID晶片,類似的產品有中國二代身份證,發行量達十億以上,暫未有漏洞報告。他又指若最終採用上述NXP出品的晶片,因技術更先進,將比一般的電子證件保安程度更高。資料顯示,內地的第二代身份證在○四年開始更換,至前年起,第一代身份證正式成為歷史。現時內地購買火車票行實名制下,在自動售票機,須以身份證確認身份才可購票。
■記者佘錦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