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佔中主旗手、工聯會理事長吳秋北日前竟在訪問中提到,計劃與部份港區人大共同提出在本港未就廿三條立法前,讓《國家安全法》適用於香港。此構思一出後,除了引來泛民主派一致抨擊,部份建制派亦認為香港沒有需要引入《國安法》,其中田氏兄弟反應之大歷來罕見,大哥就指吳秋北只是「充爛頭卒」,弟弟就斥吳秋北之建議「不知所謂」。由此可見,除了葉劉淑儀等建制鷹派和強世功、饒戈平等北京鷹派學者外,不同意《國安法》者亦佔極多數,但我們亦不能忽視此等言論對北京判斷的影響。
梁振英在施政報告點名批評《學苑》,固然是小題大做,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學苑》所寫的文章由學生媒體的普通討論文章至鼓吹港獨、分裂國家的層次。這其實與雨傘運動乃顏色革命之論述一脈相承,香港大部份人固然知道雨傘運動與《學苑》文章是甚麼的一回事,但香港政府將這些事件提升至一國兩制生死存亡、外國勢力介入奪權的程度,並不斷透過各種研究報告的渠道上報北京政府。這些報告除了打擊泛民主派外,更將部份鴿派建制派打成奪權者,令整個建制派本來具有空間迴旋的狀態,急速轉變成處於鐵板一塊效忠北京的狀態,最後令香港人全輸,只有當權的梁振英與鷹派在此操作下獲利。
當然吳秋北的《國安法》論亦未成香港建制派的大潮流,但當此等討論氣氛被刻意營造出來,就會變成建制派大清牌的一個過程。北京可以乘機將一些不跟隨北京主旋律的建制派剔出來,透過根正苗紅的政治新勢力(如越來越浮面的香港工委)和地下黨員取而代之,加強對香港的監控和「全面參與」工作,避免香港成為所謂的西方勢力顛覆中共政權的基地。
此言論另一功能就是製造民意支持鷹派主張,沒人討論即沒人支持,但當有人提出的時候,就會引起關注,有利身處各個研究機構的鷹派學者製造民意。經過一年多建立顏色革命論、外國勢力論、港獨論等稻草人後,社會的確有不少人對此等言論毫不懷疑,全盤接受,如一出街見到黃絲帶或泛民主派便會斥責他們是「漢奸」、「外國勢力」,猶如條件反射一樣。假如又有周某等人作爛頭卒,又或是「愛字頭」發起聯署支持香港引入《國安法》或廿三條立法,相信亦會鼓動到一群市民參與,營造出像去年反佔中的情況,屆時北京與香港政府又可以在後政改時期,順住形勢推動廿三條立法或引入《國安法》,最終令香港一國兩制名存實亡。政改固然是非常重要的議題,但我們對於《國安法》或廿三條實在不能因為未成大趨勢而坐視不理,否則日後在後政改時期將被《國安法》或廿三條立法的反對運動牢牢牽制,令許多落區深耕的工作,又或是提出社會改革論述的大型運動受到極大限制,無助泛民主派或民間團體重新整合未來的定位和方向。
吳秋北之言或其背後鷹派勢力的想法,雖然未成氣候,但顯然就是「賊佬試沙煲」的心態。假若我們反應不大,他們便有理由乘虛而入,將《國安法》長驅直進,僭建於《基本法》之上,又或是將《基本法》廿三條強行立法。面對吳秋北與鷹派的謬論,我們不能不慎防之,並需要義正辭嚴斥責之,捍衞一國兩制中的兩制差異空間。
莫鍶軒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