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作業:How we got to now - 宋漢生

創業作業:How we got to now - 宋漢生

科技史,普遍看成是一項項發現,一項項發明堆成,《How we got to now》最有趣的,是用所謂long zoom的歷史鏡頭,呈現出跟一般描述不同的風景。
例如第一章的玻璃。十三世紀初,君士坦丁堡倒下,一批土耳其玻璃匠,逃難到威尼斯定居。威尼斯好歡迎新來的可出口特產,問題是,搞玻璃要千度高溫的火爐,偏偏威尼斯建築物以木為主,因而火災頻生。當地政府於是把玻璃匠趕到對出類似長洲的小島,不覺意搞出了個老董好想搞的科技港。
玻璃港裏的工匠不斷將技術推前,包括發明令玻璃更透明的秘方。後來出現活版印刷,令好多人都買得起書,忽然間,好多人第一次發現,原來自己深近視,於是眼鏡業急促發展,吸引好多人入行,改良鏡片技術,不久有人發明了可望遠的鏡,頭批顧客包括伽利略,伽利略再加以改良,終於望到有月亮圍住水星轉,攻破教會的地球為中心的講法,揭開教會開始被科學挑戰的序幕。另一邊廂,鏡片又發展到放大,顯微鏡的出現,令人類發現微生物,終於明白疾病與細菌的關係,醫學進入新紀元。
玻璃做到夠透明後,鏡就好快出現,有鏡前的時代,畫家畫山畫水畫人物,好少畫自己,大家都不太清楚自己個樣,粗略在倒影見過,但像素高極有限。有了鏡就如發明了iPhone,畫家潮興畫Selfie,自畫像蔚然成風,藝術發展都被改寫。

現世代無玻璃不行

又後來,有科學家想整個儀器,要一條好幼的玻璃,於是想出用箭去拉出又長有幼的玻璃枝,估不到玻璃枝竟然異常堅硬,後來發展成又輕又硬的玻璃纖維。但到此還未完,真正用到盡的,是後來Bell labs發明超高清玻璃,做成玻璃纖維,中間射條雷射光過去,走好遠好遠都不失真,玻璃加雷射,就是光纖,為互聯網的發明鋪上重要的一截路。你手上的iPhone,由機面到鏡頭到處理器到傳訊中間的海底纜,都是無玻璃不行。
全書共六章,每章一科技,由清潔食水到聲音技術到時間技術,都用上這種long zoom的長鏡,目不暇給。每次新科技的出現和普及,都如地殼變動,震出了大片新的空間,而空間之闊之遠,一次又一次證明,是遠超任何個人包括發明者的想像,有些空間是幻象,有些是真象,吸引每個時代的創業人,站在科技的前沿,在市場的刀口,押上青春,去摸去試去開創。

宋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