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資料,香港曾經有臨時房屋區,高峯期有多達十多萬人在那裏居住。那時的臨屋區多是一至兩層的房屋,設計簡陋,有潛在的火災危險,現在取而代之的是中轉屋。香港表面上沒有了臨屋區,但其實臨屋無處不在,那便是劏房。政府的資料估計劏房數目有八萬六千四百個,住了十多萬人,這數字比起香港最高峯時的臨屋居民數目有過之而無不及。現時的解決方案是大量興建公屋,這可能需要十年的時間,在此時期,希望不會有人命傷亡事件,特別是火災。
我一直建議為劏房登記,以凍結劏房的數目。與此同時,政府亦應找一些臨時土地來興建臨屋,以安置高危的劏房戶。他們基本上是住在市區,而市區缺乏土地,這是背道而馳的方法,但也沒有辦法。假若有火災時,那時便一定要即時處理劏房的問題。數十年前的臨屋,便是用來安置木屋的居民。
市區不是沒有臨時的土地可供使用,啟德便是一個例子。那裏的土地已荒廢了十多年,直至最近才有一些公屋等興建,那裏仍然有大量的土地可供使用。若劏房問題嚴重,可以考慮利用啟德或是西九的土地來安置高危的劏房戶,當然亦可以考慮其他地點,目的是要避免災難的發生。
可能是政府認為劏房的危機只屬中等,未需要再次興建臨屋,而且在啟德或西九興建臨屋有礙觀瞻。惟現代化的臨屋比起過去的好得多,而且也不是長久地居住,只是在搬往公屋前的中轉屋。當租金相宜時,劏房便會大量地減少。
李兆波
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院高級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