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籃球雜誌的習慣已經超過廿年。今時今日網絡資訊快速、大量而且分類精細,「實體」的運動雜誌其實已很難為,好像很多人最愛的籃球雜誌《SLAM》,從前的獨立出版風格早就不存,近半內容變成廠商推廣夥伴,也靠附屬網站幫補,能夠維持實體出版已是很難得。不過,我至今仍然每期追捧,因為實在享受把一冊籃球期刊拿在手中、翻看漂亮圖文內頁的感覺。
至於華文籃球雜誌,從前曾有《SLAM》(圖)香港版,內容加入本地籃壇消息,終結了殊為可惜。尚幸現在書報攤能買到台灣輸入的籃球雜誌,主要兩本分別是《XXL》和《美國職籃》。以時間性來說,看這些進口雜誌當然遠遠及不上網絡資訊──雜誌本身的編訂和出版已經需時,再輸入香港又隔了一段日子,報道的NBA消息往往已經頗過時;但這些台灣雜誌的文章勝在都是原創,不乏深入分析文章,而台灣本身「籃球書寫」的傳統也深厚,非常值得閱讀和學習。
另一個華文籃球雜誌的來源當然是大陸,在簡體書店有售,佔絕大部份都是外國雜誌的中國版。由於內容主要都是繙譯前一期的外國母刊,很多早已讀過,而且繙譯水準一般,所以吸引力不太大,反而加插報道中國CBA的內容比較好看。至於外國球鞋雜誌如《Sole Collector》的授權中文版則較吸引,因為英文原版售價實在頗貴,中文版卻以十分一價錢就可以讀到!內裏加插大陸鞋評家的文章,水準也不低。
喬靖夫
小說家+武道狂+籃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