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are reading:科普投資組合 - TC

What we are reading:科普投資組合 - TC

有說香港人重理輕文,筆者看不到重在那裏。重理必言科學,但科學在香港沒有市場。主流傳媒沒有科學內容,只有幾位專欄作家間中會講。某網媒有科學版,其普及程度同各大書店的科普書銷量互相輝映。最近發現,尖沙嘴的連鎖書店竟然有科學書架,同強勢登陸港島那家的份量一樣多,書蟲隨機碰到一個的機會率在百分之一之下。最神傷的是,科普書不是夾在風水命理和宗教之間,就是被流放到遠離人文學科殿堂的暗角,獨力支撐啟蒙傳統的半邊天。
由此可見,家長鼓勵子女攻讀理科,多數並非出於對大自然奧妙的嚮往,或者追求智識的熱情,而是投資回報考慮。不過家長可能有所不知,不管下一代將來選擇甚麼職業,培養對科普的興趣是回報率最高的智識投資。
我常說「沒有科普,只有科學」,科學是一個知識共同體。科學家踏在前人肩上不斷累積知識,他們的工作有如日前兩位勇士首次攀上美國「幽山美地」三千米高懸崖,每一步都身處險境,隨時跌退百米千米,甚至粉身碎骨。勇士攻頂成功之後,後來者就能沿着前人開拓的路徑輕易地登峯。科學家的普及著作,就如勇士由岩頂放下的繩梯,任何程度的讀者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已的捷徑登上智識的光明頂。
除了坐享其成之外,讀科普書的投資亦最划算。客觀的宇宙自然只有一個,所以科學知識可以一生一點一滴地累積。投資或許會折舊,但永不會全軍覆沒,而且保證不斷派息。當本息累積到一定程度之後,知識將會融會貫通,豁然開朗的頓悟猶如額外紅利。
雖然養成終身對科學的興趣是穩賺的投資,但市場上的投資工具大多數門檻太高,令大眾卻步。另一方面,教育制度提早剝奪學生進修數理的機會,令人誤會科學高不可攀。其實,接近科學有各種捷徑。數學是科學家的工具,不是知識的本身。

筆者曾在這裏推介過《給未來總統的能源課》,同系的《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就是柏克來加州大學「不用數學的物理」課程的教科書普及版。我做過這科的助教,有內子為證,數理盲也能明白相對論原理。
在終身學習科學的投資組合當中,物理就如債劵一樣不可或缺,雖然不會暴升,但保證有穩定的回報率。《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通識課程,若有耐性按部就班讀完,足夠應付由日常生活遇到的偽科學到人類文明面臨的存在危機。
如果對你來說,投資一個課程風險太大,不妨一試新熱出爐的《Physics for Rock Stars》中譯本《物理才是最好的人生指南》。「物理學除了能豐富我們的見識、改變思考方式與眼界、讓生活酷炫有型,甚至能拯救我們的性命。」
你信不信?前幾天才收到這本新書,隨機讀了幾章,被作者妙語連珠逗得大樂。雖然由能量守恒定律扯到「人生切莫空轉」可能太誇張,用熱力學第二定律解釋「人生的混亂在所難免」卻不無道理。本書香港可能未開賣,可先到台灣泛科學網pansci.tw預覽節錄及書評。

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