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步同進,這三同竟然設計出了十一匹團隊馬仔,是為香港馬會成立一百三十週年推出的限量主題精品之一,近年轉戰馬會工作的吳淑秋;知道我是一位資深馬迷吧,特別送了一套給我做紀念。
這十一匹小馬仔,以細緻的絨布做成,鬃毛、披掛、幡旗無一不缺,馬身肥瘦不一,各具神態,唯妙唯肖,並以馬會的慈善範圍為主題,每匹小馬都有自己的名字,如同學仔、好醫、升呢、老友記、至Fit、安哥、青青、家加愛、康姑娘、幫幫,從這些取名中顯示馬會一向在教育培訓、醫療衛生、青年發展、長者服務、體育康樂、藝術文化、環境保護、家庭服務、復康服務、扶貧救急等這些實實在在的項目中的付出;無疑香港賽馬會是全港最大的公益機構,取之於社會也用之於社會,不同於一些在香港撈得盤滿缽滿卻從不思回饋的機構,也從不做善事,只取而不予,乞人憎。
喜歡跑馬運動的人常自嘲為鋪草皮去也,又常說是間接做善事,不只是賭博這樣簡單,跑馬令人樂此不疲,其中一個原因也就是勝固欣然敗亦可喜,至少對社會也有些貢獻呀。
把十一匹小馬仔從棕色紙皮馬房中取出來,一一觀賞摩娑,在那紅色、紫色、灰色、黃色、青色、咖啡色的小馬中回憶這幾十年的馬迷歲月;是非成敗的遊戲未完,賭徒的情懷也還在,世界在不知不覺中變了樣子,那些你曾鍾愛看好的馬也退役的退役,與人一樣要經歷生老病死,在馬場中看不盡的世態,看不盡的風雲,而優良的慈善公益典範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