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覺度:渴望「被需要」是很重的負擔 - 康婷

愛的覺度:渴望「被需要」是很重的負擔 - 康婷

朋友的媽媽一輩子也是全職主婦,把家中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條,而且練就一手好廚藝,就連朋友也豎起拇指激讚。丈夫全無後顧之憂,在外打拼回家後,亦可盡享飯熱菜香之福。這位媽媽多年來馬不停蹄,既要照顧四個子女,又要買菜煮飯做家務,一年忙足三百六十五日。轉眼間,孩子都長大成才,各人亦有自己的家室,可謂兒孫滿堂。丈夫退休後依然身壯力健,自理能力沒有降低,終於輪到這位媽媽「偷閒享福」。然而,這個結論原來是錯誤的假設,她難以忍受安靜閒適的生活,現在沒有人嚷着要吃哪一款菜式、沒有人爭奪媽媽的注意力,她感到很空虛,不再「被需要」。為了填補空隙,她每天主動到訪子女的家,「幫忙」打點:與年幼的孫子聊天、指點外傭的廚藝、觀察家中每個角落後再向兒媳或女婿「提議」己見。朋友雖然孝順,但也承認吃不消,亦不知如何勸解媽媽;太太亦因而覺得少了私人空間,屢次跟他口角,可惜情況如今仍沒好轉。
在打工世界裏頭,很多僱員絞盡腦汁鞏固工作崗位,希望地位穩如泰山,不斷在上司老闆面前製做大堆報告、計劃書、策略提議書來凸顯自己對公司是多麼重要,最好就是讓老闆覺得「沒有你不行」。可是,從管理層的角度來看,最怕就是擁有這種dependency risk。一間公司甚至是一個部門絕不能依賴某一個人才可順利營運,就連蘋果公司也可以沒有Steve Jobs。當父母常渴求「被需要」,就等同老闆想擁有「dependency risk」,不合理之餘對子女而言亦是一個很重的包袱。「被需要」確實令心靈有飽滿的錯覺,藉着「供不應求」的時間來證明自己的「生命有價值」。所以當孩子的「需求」大大減低,便惟有拼命製做很多「需求」來補償,以免自身價值下降。怪不得那麼多父母一直不願放手讓孩子提升自理能力。
看見孩子擺出很「需要你」的姿態,小手抱着你的腿,雙眼帶着懇求的渴望,再加上甜絲絲的微笑,真的很難抵擋誘惑,明知他懂得綁鞋帶也屈膝就範。過份地享受「被需要」會養成孩子的倚賴性,不想動腦筋解決問題,在學校裏亦會依靠老師及同學的幫忙,放棄創作的機會,更沒有動力重複練習一件事情直至達到理想效果。將來與一些有創意又主動又勤力的同事相比,試問誰的前景較明朗呢?
父母沉迷於「被需要」的第二個後果就是讓孩子以為一個人的生存價值是來自於別人。這是父母應該灌輸給孩子的想法嗎?近年越來越多年輕人為了「別人」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到底為何會把生存價值看得那麼便宜?上月中,依從女兒的提議,讓她和爸爸單獨去旅行,臨行前數天,女兒不停問我一個人在家OK嗎?去旅行沒有我的份兒,卻要反過來安慰她說:「媽媽不但非常OK,其實也很期待你們去旅行的日子,因為難得有時間給我多看書、約朋友飯聚,以及完成一些工作。」女兒聽罷才鬆口氣,笑着跟爸爸出發。跟女兒說的確是心底話,看見她越獨立我越感到安慰。

Profile:

曾是一間頂尖美國投資銀行的管理層,科技網創業者,現在選擇做最熱愛的工作:家中一腳踢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