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有不少朋友都開始了滑雪,有些人在玩過一次後,就沉迷了,於是都忙着張羅裝備,因此紛紛來追問我有否心得。為免要向每個人逐一解釋,我想還是在此討論一下我自己的裝備吧。當然,這些裝備可能只適合我,故此僅作參考。
其實年輕時已滑過雪,但都是在韓國那些滑雪場玩雙板,玩過幾次後,便沒再玩下去。在二○一○年左右,我跟太太和她家人到北海道,在那裏第一次試玩了單板(snowboard)後,就馬上迷上了這個活動,於是在二○一一年紐約旅行時,專程去了SoHo的Burton去選購snowboard。
我認為snowboard的圖案固然重要,但首要的還是重量。就像我第一次到二世古的時候,租住的serviced apartment遠離滑雪場,於是我得穿着那對笨重的滑雪鞋後,一個人抬着兩塊板(對,是兩塊,因為還要替太太拿),走上十五分鐘的路到滑雪場。坦白說,在到達滑雪場時,就已經消耗了一半的精力。
單板界林寶堅尼
因此於二○一一年,當我在Burton裏看到新推出的Method時,我便決定要買下來。雖然它外表非常平實,只有些淺色木紋,沒甚麼特別圖案,但它集合了當時所有的高科技於一身,被人喻為snowboard界的林寶堅尼。其內心用上了蜂巢狀的鋁質物料,所以一方面有承托力和硬度,但同時可以輕得要命,大概是其他板的一半。當然,這是指重量啊,在價錢上,一般板千多至三千元已有交易,但這個Method就要一千五百美元,大概是港幣一萬二千元左右。
我毫不猶豫就買下了兩塊,一塊是我的,另一塊是我太太。記得那時候太太還說她不用買這樣貴的,因為她認為自己玩得不好,不一定會繼續玩下去。但我卻堅持,因為她的板子重量,其實大部份時間都是轉嫁到我身上,所以我有權決定她板子的重量。結果,我沒有理會她的意見,就這樣買下了兩塊Method。
這個板子雖然已經用上了五年,但在這段時間裏,它仍是snowboard界中最輕的一塊。聽說好像去年才被新推出的Mystery打破,成為第二名。其實我也有想過要去追Mystery,但拿在手上比較過後,感覺重量上其實差不多,加上我個人不大喜歡Mystery的黑紅色風格,所以還是決定保留着Method。
贏在時間較充裕
雖然也有朋友送過snowboard給我,但我都沒怎麼去用,其實是還有另一個原因。自從買了Method後,我每次去一個地方滑雪,都會把時間和地點,用防水的麥克筆寫在板子上。記得在我第一次玩完snowboard後,我和太太都覺得實在太好玩了,一剎那就讓人沉迷下去,而且在玩的過程中,我覺得自己好像有點開了竅似的,很快就能把握到竅門。在慶幸自己有這方面的天份之同時,我又感到有點遺憾,在人生三十五歲之後,才突然發現自己原來有這種極限運動的興趣和能力。
為了這個,我還認真的和太太討論過。太太認為雖然好玩,但我們很難在技術上有甚麼大進步或成績,因為我們已經輸在起跑線上,別人都是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玩,所以他們的滑雪年齡都比我們長。
但我記得曾讀過《蘋果日報》黎智英先生的一篇文章,他說他人到中年時,有天突然想學煮餸,但他想到自己現在才開始,不管怎樣煮,也會輸給天天煮飯的師奶,經驗也不及她們,於是他找出了自己的優勢,就是他比較富裕,所以他沒有選擇煮菜心炒牛肉,而是去煮貴價鮑魚,因為即使是酒樓廚師,也不會天天有機會去煮鮑魚。黎先生不缺錢,他可以買入大量鮑魚,天天煮。當然,煮出來的不可能都自己吃,不然膽固醇會過高,於是他選擇請不同的人吃(說起來有點遺憾,雖然在替《蘋果日報》寫專欄,可是卻一直沒機會吃過他煮的鮑魚)。結果短時間內,他就能吸收到比一般酒樓大廚煮鮑魚還要多的經驗。
我認為這是個很聰明的方法,於是我和太太繼續探討,我們在滑雪上的優劣是甚麼。我們的缺點是起步太遲;優點是經濟比較充裕、工作時間可自行調配。於是我想到,雖然許多人在年輕時就已經開始滑雪,但一般上班族可能一年只有一個假期能去一趟滑雪旅行,而假期也可能只是一星期或十天左右。
而我們的工作相對自由和有彈性,只要有雪,我們就能動,於是在數年前開始,我們就訂立了在每個雪季最少要去三趟滑雪旅行。那我們的一年,便等於長年滑雪的上班族的三年,當我們滑上四年後,那就是別人的十二年。我們就用這種以時間換取技術的方法,來把技術一點一點追回來。
時間和雪不等人
於是我們決定,每當進入冬季,北海道下雪時,不管任何工作都得讓路,因為雪是不等人的。結果,這幾年我們都能維持着這個承諾,確實一年去上三次(太太比我去得更多,有時是一年四、五次)。
一開始想到這個事情時,我特別興奮,還專程去買了一個不褪色的麥克筆,把每次滑雪的日期和地點,都寫在snowboard的板面上,讓它像個活動的日記簿一樣。那時候還刻意把字寫得小一點,怕這個Method寫滿了就不能再記住,但後來想起,人生已經到了四十,即使一年去三趟滑雪,滑到六十,也不過是多寫六十個時間地點,又何須擔心那個板會被寫滿呢?可能到死的那一天,還沒有被塗滿呢?
想到這裏,不禁有點欷歔,更讓我肯定了時間不會等人,所以我經常會對那些老說沒時間參與我們滑雪的朋友說︰錢是賺不完,但時間和雪不等人。
寫這篇稿本是因為朋友問起裝備的問題,又為免在截稿日還得花力氣去寫個長電郵講述,所以就直接把它變成專欄稿。可是沒想到,除談了板之外,其他裝備都還未提及,惟有下星期待續。要買裝備的朋友,還是可以關注一下。
【我來了,是要叫人得過癮】
撰文:彭浩翔
祖籍番禺,生於觀塘。集作家、編劇、導演、製片人、演員及藝術家於一身之處女座。尚且幹活,只為供養其網購血拼及極限運動。
本欄逢周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