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風凜冽,來勢洶洶,而且瞄準莘莘學子,其意甚為不善。在北京,先有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饒戈平提倡在港推行去殖民化教育;繼而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指責香港學校種出「毒豆」,學生遭洗腦要「補腦」。
京港合奏,特首梁振英緊接炮轟港大學生刊物《學苑》鼓吹港獨;施政報告表明要更新史科課程,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興趣;同時大派一億元資助學生往內地交流,利誘本地學校更多與內地學校締結成姊妹學校;然後是籌備經年、由解放軍牽頭的香港青少年軍突然曝光。
關於學生內地交流團、中港姊妹學校等措施,向來都只低調進行;即使是香港青少年軍,其前身香港青少年軍事夏令營也已開辦十年,歷來參與人數過千。此等零散的國民教育,根本早已全方位滲透,若繼續低調進行,未必會惹來強烈反彈。近日大張鑼鼓,刻意由幕後走上台前,主調就是告訴大家,香港要全面回歸,首要任務就是向新一代實行思想教育。
香港教育制度經歷十多年痛苦的課程及學制改革後,將面臨另一次更徹底、影響更深遠而且更赤裸的政治思想教育改革,目標是要造就滿街的青少年軍。
兩年多前的反國教集會還歷歷在目,國民教育終不能獨立成科,但紅色思想其心不死,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企圖將國民教育成為主流教育的主調,作為家長,能不心寒?
造成今日教改變政改的困境,與香港第一位打入建制的左派人士其實有莫大關係。回想當年教改爭議,以強推通識科及大力鼓吹名校轉直資最為人所詬病。在教育層面上,前者被批評內容含混空泛,後者更令教育變得精英化與貴族化。可是,觀乎近日事態的發展,當年教改的尖矛,卻在無心插柳下發軔一棵阻擋政治思想教育的大樹。
通識科的可貴,在於讓青少年關心時局,在是非不分的年代懂得獨立思考,即使當權者把課程腰斬,已撒下的種子遲早仍會開花結果。至於直資學校,在政治巨浪下未必可以獨善其身,但在課程設計、資源分配方面的自主性較高,加上資助額與收生人數掛鈎,為免過份偏頗讓家長反感,相信較能抵禦無理的赤化要求。(這當然不包括培橋、香島、漢華、福建及勞工子弟學校等早已轉為直資的傳統左校。)
教改經歷時代的變奏,讓人想起了當年的推手、教統會前主席梁錦松。當年力銷通識教育以及發展直資學校時,他還未有子女。時至今日,據報導他的三名子女均入讀了直資名校。當年一手推動的政策,成了自己子女避免在赤色教育下成長的保護傘。梁錦松在左派圈子打滾多年,他當然明白左派學校不一定會教蠢人,但盲目的愛國思想教育一定會教懵人的道理。
在政治大氣候下,防止子女被盲目的愛國思想教育洗腦,成為家長選校的一大因素。當然;學校要精挑細選,家庭教育更是不可偏廢。學聯前秘書長周澄中學時就讀左派培僑中學,但自三歲起便隨其著名的編劇母親岸西出席六四集會,中學時更加入支聯會青年組,可見家庭教育的薰陶,較學校鼓吹的意識形態更有影響力。
Profile:
傳媒人、兩女之母。徘徊於工作與家庭之間,終日嘔心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