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梁振英在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出:「政府有必要積極介入和適當支援農業的生存和發展,否則,農業有可能日漸式微。」(節錄於《二○一五年施政報告》第60段)當筆者看到這部份的描述,不禁抽了一口涼氣,因為在過去幾十年,農業從來未在香港的經濟扮演一個重要角色,根據上月底食物及衞生局和漁農自然護理處發表的諮詢文件《新農業政策:本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2000至13年期間,本地農業的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最高也不超過0.09%(見附表)。從其佔GDP的比率來看,本地農業根本從來未起步。即使現時特區政府推出新農業政策,也未必能夠扭轉本地農業式微的命運。
筆者以上的看法是有理據的,只要大家參考以色列的農業發展便會了解箇中原委。眾所周知,以色列在農業發展方面十分優秀,尤其是考慮到其國家有一半的國土是沙漠和氣候乾燥的問題,要做到自給自足,是一件非常困難之事,但以色列的農業卻在艱苦的條件下創造了奇蹟。根據以色列農業部的資料,2013年以色列的農產量已可應付國內93%的食物需求。這數據正好證明以色列農業發展得極為成功。
筆者認為以色列農業發展最成功之處是善用有限的地理和自然環境資源來培養一個領導全球的產業,另外,國家投放大量金錢於研發農業的新技術也是一個重要的成功元素。但讀者要明白,以色列長期努力發展農業有其政治因素。自1948年建國後,以色列與鄰近的中東國家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如果一旦開戰,以色列必須有足夠糧食與敵國周旋。
現時以色列已是一個高度發展的經濟體(highly developed economy)。在2010年5月更成為首個中東國家加入經合組織(OECD),反映其經濟發展已是非常成熟和先進。從世界銀行的公開資料,2013年農業、工業及服務三個產業的增加值分別佔GDP2.4%、31.2%和66.4%,以高度發展國家來說,服務業和工業作為主要的經濟引擎是絕對正常。但最令人困惑的是一向引以為榮的農業卻只佔GDP2.4%,較1979年的6%低3.6%,而從事農業工作的人口則從1985年的57,375人降至2013年的43,100人,顯示農業在以色列的經濟重要性已逐漸下降。
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是隨着經濟發展而改變。綜觀七大工業國(G7),其農業的增加值佔GDP的百分比均非常低,即使強如日本的農業發展,其2012年農業增加值佔GDP也只是1.2%。而政府在今次農業諮詢文件中多次提及新加坡積極發展農業,但數據卻顯示,2012年新加坡農業增加值佔GDP也不外乎0.03%。假若單純以官方數字來評核究竟香港能否成功推動新農業,並為本地經濟創出一片新天地,筆者的感覺是悲觀的。
當然,筆者不是說不贊成特區政府支持本地農戶,但大家應該明白,香港是一個成熟經濟體,有九成以上的經濟動力來自服務行業,要令農業發展起死回生着實困難。特區政府應改變策略,不要將精力花費於興建農業園,反而從培育高科技和環保農業人才為目標,以軟實力推動農業發展,並輔以政府津貼幫補農戶租用荒置農地一段時間,以減低營運成本來吸引更多有志投身農業的青年人士入行。筆者認為這策略相對收地建造農業園來得更實際。大家同意嗎?
http://acecentre.hk
關焯照
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