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吋長、一吋強的運動,其實一個好的控衞就算矮小,也未必只能捱打。今季有睇太陽比賽的讀者,或者一直是帝王fans的話,肯定有留意I湯馬士(Isaiah Thomas)的演出。只有五呎九身高的他去到鳳凰城如魚得水,與積格斯(Goran Dragic)及比歷素(Eric Bledsoe)拍檔的「小球組合」快得可怕,而I湯馬士每場也交出14.6分及3.7次助攻,以第六人來說是很不錯的數字。
近年聯盟少了矮仔後衞,今季六呎以下的除了湯馬士,就只有剛被塞爾特人裁走的「入樽王」尼特羅賓遜(Nate Robinson)。不比八、九十年代數起來一大堆,最出名的當然是剛慶祝五十大壽的「墨屎」波古斯(Tyrone "Muggsy" Bogues)。當年他作為領軍人物,在黃蜂帶住初出茅廬的拉利莊遜(Larry Johnson)和莫寧(Alonzo Mourning),憑五呎三吋的身高,不斷入楔助攻,絲毫不覺「蝕底」,而黃蜂也成為當時東岸一路黑馬。
近年其他矮仔後衞,包括力壓韋健士(Dominique Wilkins)、贏得入樽賽冠軍的鷹隊彈弓人韋比(Spud Webb、五呎七)、射波手勢極怪的阿當斯(Michael Adams、五呎十)、遊歷過金塊、火箭和快艇的波堅斯(Earl Boykins、五呎五)等,都是矮仔打到出頭天。他們未必射波很準,但全部都快到不得了,防守時的偷波也令對手頭痛,才能在聯盟生存下去。至於二○○四年短暫出現過在太陽的日本控衞田臥勇太,控制球賽節奏當然厲害,但腳步不夠快,防守不夠硬,所以最後只能「望門興嘆」。
不少星級控衞名為六呎,其實都是「呃秤」。筆者沒有六呎高,但訪問過AI艾華遜(Allen Iverson)和現時聯盟首席PG基斯保羅(Chris Paul),合照時都是平頭,可是人家為何能在NBA生存,甚至是統治聯盟,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好好深思。
仙道彬
熱愛睇波,更愛落場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