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見工 忌講潮語動作多

畢業生見工 忌講潮語動作多

【本報訊】臨近畢業季節,大學生已經整裝待發,開始尋找工作。工作熱誠和良好語言能力是僱主最關注的條件之一,金融業競爭大,更要求「新鮮人」在畢業前有相關實習經驗,考驗大學生能否未雨綢繆做好生涯規劃;亦有僱主提醒求職者應該盡量避免使用潮語。
大學生搵工爭崩頭,今年畢業的大學生,已經陸續寄出應徵信,浸會大學主修公關及廣告的三年級生鄔彩玲仍有信心,「肯做一定會搵到工」。鄔彩玲自言,會上網參考其他求職者的經驗,做足準備工夫。

勿背「標準答案」

海瑞銀信股權基金投資(深圳)有限公司前主席吳德龍傾向聘請有熱誠及兩文三語能力佳的求職者。他指近年與內地的生意來往增多,普通話成必備條件,「客人對你要求高,如果你聽唔切或者有誤解,都幾尷尬」。香港學生有時不自覺使用「網絡潮語」,他笑言有代溝,未必聽得明白,建議在職場中應用正式英語。
吳德龍指,大部份僱主早於求職者遞交申請信時已開始觀察,「譬如你有冇交帶,係咪準時,唔只係睇面試」。
他表示,部份求職者因為太緊張,面試時不停撥弄頭髮、眼鏡,甚至「周身郁」,「理解第一次見工緊張,但太多小動作始終唔好」。
安永會計師行人力資源副總監黃耀瑩補充,良好的溝通技巧和適應能力也重要。她遇過一些求職者「準備得太好」,在面試過程中不停背誦「標準答案」,「想問深入啲,但都係答番一樣嘅嘢,睇唔到佢係咪真係適合公司」。
佔領運動後,有僱主「表明心迹」不會聘用黃絲帶求職者,吳德龍認為香港是自由社會,只要不影響工作,他不會阻止員工參與集會,「除非你有啲地方入唔到境,影響到出埠工作,咁就需要考慮」。
他續指,無論立場如何,員工應有胸襟包容不同意見及考慮他人感受,「思維唔可以太極端」。
■記者袁樂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