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醫管局公佈最新一份公立醫院手術成效監察計劃報告,北區醫院和聯合醫院於二○一三/二○一四年度,分別成為緊急及非緊急手術表現最差的醫院,亦是分別於兩類手術中,唯一被評為表現遜色的醫院。醫管局認為,北區醫院表現差與該院外科人手不足,加上多跨境病人和年老病人求醫有關;聯合醫院的問題則仍待研究。
記者:陳凱迎
手術成效監察計劃涵蓋十七間設有外科部門的公立醫院,調整病人風險因素之後,比較各間醫院手術成效結果。二○一三/二○一四年度涵蓋一萬八千宗非緊急手術,以及五千宗緊急手術,兩者的粗死亡率分別是0.5%及7.7%。針對超大型非緊急手術的成效,動脈血管瘤的粗死亡率達到3.8%,較其他手術高。各間醫院的手術表現則以實際死亡個案與預期死亡個案的比例作比較,北區醫院被評為緊急手術表現遜色,而聯合、東區、廣華和伊利沙伯醫院實際死亡數字均高過預期。
計劃總監賴寶山教授表示,分析後發現該院外科當值人手相對其他醫院不足,每名當值外科醫生平均需處理逾五十宗緊急手術;被評為表現出色的瑪麗醫院,相關平均數只是約三十宗。
另外,賴相信北區多跨境病人及區內多老人院亦可能影響該院表現,其中前者有不少病人於內地患病多時才來港求醫,但因他們入院時常會用北區地址登記,直至醫生詢問病歷時才透露常居內地,故此因素的影響仍有待分析。
聯院非緊急手術表現最差
非緊急手術中包尾的聯合醫院,粗死亡率約為0.6%,共有十宗死亡個案。東華、伊利沙伯、廣華及瑪嘉烈醫院同樣是實際死亡數字均高過預期。東區醫院則在非緊急手術中被評為表現出色。除被評為表現出色或遜色的醫院外,賴寶山指其餘醫院只能歸類為表現相若,他無透露聯合醫院的十宗非緊急手術死亡個案詳情。
被問到各醫院手術表現的實際排名時,賴強調計劃目的是要找出可改善之處,「唔係要有龍虎榜或《選擇》月刊嘅效果」。他指跟進工作包括實地視察醫院,分析醫護人員工作量及深切治療部支援等。
立法會議員郭家麒指出,北區醫院隸屬的新界東聯網,以及聯合醫院隸屬的九龍東聯網,資源、人手均極為不足。郭要求當局立即調派有經驗的醫護人員到該兩間醫院,加強外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