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去年中信集團以借殼中信股份(267)代替IPO將企業整體上市,先後三次配股都未達抽水目標,昨日中信股份宣佈,向泰國正大集團與日本伊藤忠商事合組的正大光明配售舊股及可換股優先股,涉資八百零三億元,含日本「血統」的光明正大將持有屬央企級別的中信股份約20%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分析指,事件極罕有,反映中日關係有緩和迹象。
記者:石永樂
中信去年蛇吞象收購母公司資產,涉資二千八百多億元,透過發行新股及配股集資支付,後者佔六百三十億元,但中信去年先後三次配股只籌得五百三十三億元。
分析:反映中日關係緩和
直至昨日第四輪融資,大股東中信集團先向已持有1%中信股份的正大光明,出售10%的中信股份,套現約三百四十四億元;中信股份向正大光明發行可轉換優先股,涉資約四百五十九億元,若悉數行使,正大光明將持有中信股份20.61%,為第二大股東。連同去年三輪集資,中信股份四次集資抽走一千三百三十六億元。
有熟識國際關係的人士表示,今次中信「借殼」上市的方案,除了多名「國家隊」投資者及「熟口熟面」的主權基金,還罕有引入日資企業為主要股東,多少反映中日關係有緩和,中國今年主打央企上市兼引入民資,中信今次的案例將成為其他央企的參考。
中信同時與正大及伊藤忠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並成立戰略合作委員會,開展跨區域和多領域的密切合作,將涉金融業、製造業、房地產、資源及訊息技術等多個範疇。
伊藤忠商事前身為伊藤忠兵衛,於一八五八年做麻布生意起家,一九七二年為首家獲得國務院正式批准的日本公司,並恢復中日貿易,一九七九年成立北京代表處。獨立股評人胡孟青表示,近年日本經濟疲弱,多家老牌企業求存「走出去」,伊藤忠雖早入內地,但生意規模不算大,確需要中信的關係,中信則需要對方的資金,絕對雙贏局面,「況且中信只是引入正大光明這合資公司,都不算直接引入伊藤忠」。
料須再配股 增公眾持股
中信股份同時披露,認購完成起九十日內盡快增加公眾持股比例,以配合正大光明的換股行動,中信集團與正大光明將最多持股80.51%,若要符合最低公眾持股的要求,需將兩者持股降至75%,由於正大光明與中信有反攤薄協議,意味未來九十日極有可能是中信股份再發股,或中信集團再減持。基金經理表示,配股價13.8元是指標價,但明知集團會再配股,短期值博率不高。中信股份昨午復牌升1.5%至13.5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