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朋友,對港交所建議的漲跌凍價機制,幾乎清一色反對,但有理由相信,公眾諮詢結果,很可能由大行擔當親建制角色,部份支持,部份小罵大幫忙;餘下反對聲音,就只有中小型券商和散戶。
近年連串事件反映,港交所和財金官僚一直想降低散戶和中小型券商的市場參與比重,也就是所謂「市場專業化」。銅板另一面,就是讓少數尋租者(Rent-seekers)謀取更大暴利。市場適者生存,甚麼物種和行為存活下來,就是取決於規則背後的思維。但從結構角度看,市場直接率越是集中在少數人,風險就越難攤分,財富分配也越不平均,中間人的利潤也越豐厚。
不過,村上春樹「雞蛋與高牆」的矯情和盲目,絕非本少爺那杯茶。對引入漲跌凍價機制諮詢文件,我有以下四大具體質疑:
一,文件指引入漲跌凍價機制,理由是為向國際接軌,提升香港市場競爭力。一個年晚煎堆般人有我有的機制,具體上究竟會怎樣提升香港市場競爭力?外國證券市場都沒有一市獨大的壟斷,為何香港又不去學習?
二,文件多次提及美國因高頻交易引起「快閃股災」(flash crash),因此要引入漲跌凍價機制。事實上,文件亦指港交所封閉的系統和香港高昂的印花稅,根本不可能出現高頻交易,為何明知引喻失義,文件仍照刊如儀?不少證據及研究指出,高頻交易商在美國市場扮演着市場流動性提供者的角色,「快閃股災」亦與高頻交易無關。港交所武斷的指控與事實不符,港交所應否就誤導的文件內容作公開澄清?
三,「快閃股災」來得快也去得快,前後幾分鐘,市場就已經自我完善調節回正常水平,港交所可否具體指出,「快閃股災」究竟對美國股市造成了甚麼系統上的創傷?
四,建議當中沒有清楚具體交代正股在凍價期,衍生工具發行商如何進行套戥風險,以及作為市場流動性供應者如何免責。港交所為何未有具體建議就急於拋出方案?逼切性何在?
李小加同志,既然裝模作樣公開諮詢,拜託做足功課,算是對廣大市民盡最低限度的尊重。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