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的第三份施政報告是在雨傘運動佔領後的首份施政報告。雨傘運動必然改變北京政府對港的策略,而梁振英作為北京政府駐港的代理人之一,由他的口去道出北京政府的想法,是合理不過的。即使不是由北京政府面授機宜,此份施政報告所展示的方略,也必先得到北京政府首肯。
簡言之,由施政報告看到,北京政府對港的策略就是要在一國兩制下進行「一國化」。對北京政府來說,雨傘運動並不是單純的一場爭取普選的運動,而是一場挑戰「一國」在一國兩制下擁有無上權威的政治運動。從施政報告中的引言,高調地針對港大學生會《學苑》的《香港民族命運自決》專題,及指「香港問題香港解決」的口號是違憲,就可看到端倪。梁振英把這些資料無限上綱,硬把雨傘運動與港獨結連起來。北京政府不可能不知道港獨在香港即使討論的人多了,但根本不成氣候。仍要這樣做,明顯是為「一國化」提供政治藉口。
「一國化」就是以不信任港人為出發點,以篩選、操控及打壓的手段去排除與「一國」不同意見的人及塑造與「一國」一致意見的人。單單是一些他們不同意的言論,就上綱上線去攻擊,證明「一國化」已啟動。由梁振英以特首的施政報告去發放這樣的訊息,必會對不少人產生壓力。
但無論怎樣,「一國化」仍只能在一國兩制下進行。換句話說,無論怎樣「一國化」,不會也不可能把「兩制」在這時候消滅掉。而進行的「一國化」亦不能違反一國兩制的基本原則,不可以把大陸的那一套完全引入到香港來。
若北京政府真要把大陸的那一套全面引入香港,現在針對反對派的手段就不可能如此「輕手」了,所有雨傘運動的主要組織者可能都早已經人間蒸發。也不用採取間接、迂迴的「一國化」手段,搞甚麼放寬輸入內地人才計劃、更新歷史科課程、安排中小學生到內地交流、香港與內地中小學締結姊妹學校、籌建新制服團體香港青少年軍總會等。現在只能把「一國」的思維在香港社會慢慢滲透出來,而不是即時大量遷入內地人口,及直接搞「大中國」的思想教育,要所有香港學生上政治課、考政治試了。
可能北京政府不是不想把大陸的那一套全面引入香港,而是知道香港的「兩制」仍有着相對堅厚的本土資源,這樣做必會引來香港公民社會更大的反彈,那可能會得不償失。故「一國化」在此階段,不能以「狂風掃落葉」的方式,而只能以這種「雷聲大、雨點小」及「細水長流」方式來進行。
這不是說對這樣程度及性質的「一國化」我們就可以掉以輕心,而只是相信在一國兩制仍能有的屏障下,北京政府要處理香港的問題,仍會有一段時間是有力難施的。這也是說到現在為止,除非即時完全拋棄掉一國兩制,北京政府仍無力把所有反對「一國」的聲音在香港消滅或連根拔起。
「一國化」的確會對港人產生心理上的壓力,有些人會因寒蟬效應而不再發聲。也可能有些港人選擇逃避,不願再理會香港的政治。但北京政府到現在為止的有力難施或無力狀況,仍給予爭取真普選的港人機會及空間。也即是說,到現在為止,北京政府及梁振英仍奈何不了我們。在這情況下,我們不能害怕,也不能灰心。我們必須抗衡「一國化」,令「一國」不能在潛移默化下改變港人的思維。只要我們能堅持下去,到了適當時機,就可能出現更大規模的群眾運動,把香港帶得更接近真普選的目標。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