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文化,千萬別強調大一統,最好各自為政,毋須書同文、車同軌。本土電影工業不是政治陣營,無懼分化,為了保存各自特色,更沒有不分化的條件。本土電影應像渾然天成的名勝,而不是為遊客打造出來的地標,本地人見了沒有感覺,連金主走過也沒興趣:咱們家鄉多的是。
本土電影不是藥房金鋪珠寶店,為照顧過客需求而存在,不是在名牌圖案繡上個福字的領巾:只有未見過世面的阿福才會搶購,可惜阿福阿壽土得太久,不會花錢看土產東西;識貨又見過世面的,又看不起高大上與土產的混種。本土電影可以與國內交流但不能交融成膠,膠融了,分不出你我,誰還要看你?本土趣味要獨特,獨特來自香港人獨立創作……別過敏,只是獨立地創作。目前氣氛恐怖,打了那麼多次本土,連手都快要打得發抖了,怕有人要我警惕。
天地良心,我無意對抗,非保護主義,不是排外法西斯。天可憐見,險冒得那麼大,只不過有個小小願望,望可見將來,還有一兩齣可以看見真實的香港:主角無需要依法娶個例牌的國內媳婦,或是追港女必然追到上北京上海杭州,那些外景當然美麗,上面自然地大物博,但可否還我們一齣純香港街景的電影;人物不用無緣無故北上公幹或索性北漂發展,愛情不必然是兩地情而鬧矛盾,兩個中環人在我們熟悉的太古城也可以上演離離合合。還有,警察角色也容許有壞人,壞人也可以依現實世界規律,天網恢恢,疏而有漏,不用依法惡人有惡報,淪為因果循環的文教節目。還有,可以容許香港有鬼,還我香港的幽魂,不是倩女,是血流披面那款,不用那麼多思覺失調者,醒來全是幻覺,猶如一場白色恐怖。
雖然,最恐怖的是,以上畫面情節橋段,也離香港實情不遠。
我不希望有個五歲小孩,偶遇在花墟問我:香港是否已死?香港電影怎麼都看不見花墟,甚至獅子山金鐘銅鑼灣旺角廣東道上水?長大後我如何從港產片認出那是香港啊?我們是土地不夠外景不夠呢,還是人才不足?我不希望批改神童疑惑時要說,有香港人的,不過,香港人在電影看不到香港的情與景,所以沒有香港風景的。天啊,我現在連打香港人都泛起一身寒毛了,幼稚園老師跑哪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