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蘋果》多事之秋。久的不說,說近幾個月。
#廣告封殺,滴水不漏。
#黑社會,大媽及車陣圍堵印刷廠。
#攝影記者採訪被捕。
#上周汽油彈襲擊。
每次都不得已接受訪問,然後「尊容」上電視,翌日見報。
去坑口吃飯,老闆說:「我知你係邊個,你係《蘋果》高層。你有個夥計噚日俾差人拉咗,你去北角警署睇佢。我喺電視睇到你。」
一個人在中環坐的士回將軍澳工業邨公司。大家聊起當年南華對巴士大戰,到今日皇馬與巴塞誰比較厲害。
到工業邨了。
司機問:「工業邨邊度?」
我說:「《蘋果日報》。」
他倒後鏡瞄一下:「哦,原來係堅哥你!」
那一刻,體會「人怕出名,豬怕肥」的意思了。 雖不至要立即正襟危坐,但起碼不太敢亂說話,粗口也要盡力抑制。貼士?識do啦!
翻看接受訪問,才發現自己原來口齒不清,無文無路。
記者被迫用「put something into his mouth 」的技巧:
「你會譴責暴力嗎?」
「會。」
「你們會加強保安嗎?」
「會。」
「會與新聞自由有關嗎?」
「會。」
「……?」
「……。」
一位已轉職公關的同業,受不了WhatsApp來:「堅哥,你應先想好講稿,才好接受訪問,並趁機說出貴公司捍衞新聞自由的決心,追求民主的堅持及對暴力打壓的無畏無懼…………。」
同意這位老友的說法,但要我對着鏡頭錄音機「講呢啲」就真係唔係幾掂,怕未講完先失笑。因為我既不是政客,又不是公關。我是新聞從業員,只懂訪問,不懂接受訪問。
「聽其言不如觀其行」,聽我說了些甚麼,不如看《蘋果》做了甚麼。這樣更能洞悉真相。
後記
汽油彈襲擊翌日,《蘋果》出了一個全版廣告,同事起的大標題是「驚!但我哋係《蘋果》」。驚,是心境。但我哋係《蘋果》是一種態度。《蘋果》的態度是一路走來,似明末名將袁崇煥的名句「掉哪媽!頂硬上!」
葉一堅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