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盜經濟學借鏡價值(自由撰稿人 許驥) - 許驥

海盜經濟學借鏡價值
(自由撰稿人 許驥) - 許驥

香港歷史上也是個盛產海盜的地方,張保仔等人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但不知道香港的海盜與大航海時代大西洋上的海盜能否相提並論?17世紀左右,隨着大西洋海上貿易的繁榮,海盜的營生也突飛猛進。不僅創造可觀的財富,最為神奇的是,在海盜船上,竟然出現了近代民主政體的雛形,比美國的憲政傳統還要早上100多年,你相信嗎?美國的彼得·里森(Peter T. Leeson)教授寫過一本名叫《海盜經濟學》的著作,為我們展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歷史。
從制度建設的角度來看,海盜的社會組織形態是不可思議的。與我們在海盜電影中看到的境況不同,海盜船船長非但不是窮凶極惡的形象,不會獨佔劫掠而來的財寶,不會過窮奢極侈的生活,當他們面對海盜船員的時候,簡直有點「卑微」。海盜船的船長是「一人一票」普選出來的,每一個他的「選民」,都有權對他提出要求,而且「任何人只要高興了,都可以跑去和船長一起吃吃喝喝。如果船員發現船長的飯菜更豐盛,他們會直接用自己的盤子,換下船長的那個盤子」。假如不懂收斂,海盜船長可沒好果子吃。有次,一個海盜船長在成功劫掠商船後得意忘形,靠岸休息時下船炫富,回來後立即被罷免。更出乎意料的是,海盜船上絕對不允許出現女人,萬一抓到女人不是放掉就是殺掉,為的是防止船員之間因此生隙。像電影中海盜船長身邊跟着一個金髮美女,絕對是導演的幻想。
另外,海盜船上還講求權力之間的相互制衡。為了防止意外發生,有點類似後來美國的制度,倘若一把手在任上去世,將由二把手接過大棒。一般來說,如果海盜船長不幸陣亡,大副會頂替他的位置。所以,船長與大副之間會形成一種曖昧的關係——前者需要後者為其效命,而後者天天覬覦前者的地位,前者出於對後者的防範,不得不在其他船員面前恩威並施,樹立自己的威信。
你或許會產生疑惑,海盜船作為一個「戰鬥單位」,船員如此藐視船長,那麼怎麼在劫掠時完成協作呢?並且,在沒有現代衞星定位系統的時代,萬一海盜船遇到風浪,判斷航線是重要的決定,船上的人如果爭執不休,難道不是葬送全船人的性命嗎?海盜制度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船長在平日雖然要隨時面對船員的挑戰或挑釁,但只要進入戰鬥狀態,或者在判斷航向這種決定全船人生死的重大決定時,船長立刻被賦予無上的權力,甚至掌握生殺大權。
這麼說來,難道海盜是一群像美國建國先賢般的「聖人」嗎?非也。海盜們之所以如此團結、有序,根本原因是他們就像擁有現代管理制度的「企業」,所有人都抱持一致的目標,為共同的理念和利益而奮鬥。因此,表面上的兇狠、武裝、民主等等,其實都不過是手段,為的是達到「大秤分金」的目的。
相比之下,當時由各國派出的所謂合法商船,則顯得差勁。部份船長不僅會貪污財物、金屋藏嬌,還肆意體罰、處決船員。為甚麼會這樣?因為他們只是「打工仔」,他們的權力來自僱用他們的船主,他不會也不用向其手下的船員負責,他認為船員所有的仇恨都可以嫁禍給遠在天邊的船主。
從海盜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出怎樣的經驗呢?或許,只有當船上的人是「命運共同體」的時候,權力的自下而上的授權、權力之間的相互制衡才有可能,民主才能得以實現。而在那種權力自上而下的權力結構中,注定會誕生獨裁。一艘船就是一個小社會,社會中,也必須有「同船人」,才有實行民主的基礎。香港的弔詭在於,永遠有一群隨時準備「棄船」的人,又何來民主?
海盜的時代早已逝去,但他們的這套制度卻竟然也有現代社會可以借鏡的地方。權力的走向、分配所產生的不同結果與今天的社會無甚分別,在一個權力由下而上的社會,即使是最「卑微」的普通市民,政府也必須重視;而在一個權力由上而下的社會,平民只會成為統治階層壓迫的對象。今天香港社會所面對的困境,似乎在幾百年前的海盜船甲板上已經得到了解決的方案。

許驥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