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安德烈堂耗資億半擴建百年古牆變石屎

聖安德烈堂耗資億半擴建
百年古牆變石屎

【本報訊】位於彌敦道的聖安德烈堂有逾百年歷史,早前在爭議聲下拆去百年古牆,耗資一億五千五百萬元興建「生命中心」。工程近日已拆開工程用圍板。在教堂外的行人路看過去,視線遭新建築的圍牆阻擋,毛石、古牆、綠草坡,只能留在港人回憶中。保育人士指出,聖安德烈堂是「不倫不類嘅保育」,呼籲港人,自己歷史自己救。
記者:彭美芳

【山坡變平台】
教堂前原本是個小山坡;改建後草地變為高約2米的石屎平台花園,未見泥地種植。

古色古香的聖安德烈堂,二○一二年至今進行擴建工程,工程快將完成,近日工程所用的圍板已拆除,全新的演講廳外部已清晰可見,而原來的一百米長古舊擋土牆全部拆除,換來玻璃門出入口,配合玻璃簷篷頂,牆壁用麻石及石屎。

【古牆變石屎】
舊有的百年歷史圍牆,較一般人高約一呎,路人抬頭可看到部份教堂;改建後入口旁的斜坡變成石屎牆,暫時未有植物,圍牆約5米高,路人抬頭看不見教堂。

【閘旁加鐵欄】
舊有的大閘左右對稱;改建後,為了擴闊入口方便汽車出入,右邊閘旁加設鐵欄,破壞了古典美。

新建築遮擋教堂景觀

舊有的毛石擋土牆「遺骸」成為新圍牆頂部的裝飾,以往行人只需抬頭便可看到特色的設計,現時需要在行人玻璃簷篷「窺看」。新建築頂部的通風位置,已遮擋聖安德烈堂的主體,要站在對面的柏麗大道才能看到教堂外觀。
文化傳承監察成員羅雅寧及尖沙嘴居民關注組成員Mary Mulvihill,曾經為聖安德烈堂的保育爭議,跟政府部門周旋。「尖沙嘴Mary」多年來一直反對聖安德烈堂拆毀圍牆做法,質疑為何教堂本部後的廿三個泊位的停車場空地不用作發展,而要犧牲古牆。
Mary指出,在設計圖中的顯示有大量綠化地,包括在圍牆上的小斜坡、平台花園等,「但現時全是石屎,如何種植樹木?」而教會本來想公眾容易看到教堂本部,但現時新建築物高度遮擋舊教堂。Mary為彌敦道對出大榕樹的命運感憂慮,「將來會否阻擋教堂的視野而需要犧牲這些榕樹?」新的生命中心可容納逾千人,Mary擔心逢周日的交通會更擠塞,「現時教會約三百人的聚會已有私家車的長龍,未來一千人同時聚會,擠塞情況更可怕,再加上警方不執法,無視擠塞問題」。
羅雅寧認為,聖安德烈堂圍牆是尖沙嘴地標,對於教會拆牆感到可惜,「今日見到嘅係大型石屎堡壘,好難再喺行人路上睇到教堂,令整體嘅建築群受破壞」。她指出,現時已不能再找到類近原本的圍牆,質疑為何古諮會、發展局不早把聖安德烈堂評為法定古蹟,這種做法就跟尖沙嘴水警總部發展1881 Heritage一樣,是「不倫不類嘅保育」。她慨嘆港人的保育意識不足,令政府、業主因私利而放棄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