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拍紀錄片揭有機農夫辛酸

80後拍紀錄片
揭有機農夫辛酸

【本報訊】政府去年底發表新農業政策諮詢文件搞農業園,被指是藉機收地發展新界東北。80後獨立電影導演陳浩倫,兩年來貼身追訪三位現代有機農夫,以紀實影像拍攝《收割,開路!》告訴城市人,本地農業萎縮的真正原因:推土機的橫蠻、銷售渠道的匱乏及全力滲透的政治勢力。三個有機農夫雖處處碰壁卻越戰越勇,一邊收割一邊為本港農業開路。
記者:馬志剛

陳浩倫自二○一三年開始拍攝計劃,隨三位有機農夫「團團轉」,拍下港農的血淚與辛酸,「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呢啲一般人對農夫嘅印象,其實只係美麗嘅幻想」。鏡頭下的何滿義,原職中港貨櫃車司機,因年紀漸大,長遠難繼續駕車,放手一博到坪輋,回歸兒時農務耕作的生活。
在香港當農夫,銷售渠道匱乏,只要有機會都不能放過。有一次,滿哥收到中西區區議會邀請,往西區副食品批發市場「墟日嘉年華」擺檔,到場才發現其他菜檔的價格極低,「好多都係大陸菜……十蚊份,叫我哋嚟做咩?推廣緊啲乜嘢?」找來區議員反映,卻獲覆「有機菜有部門做緊嘢(推廣),中西區做唔到幾多」。

滿哥(左)獲邀參展地區農墟,到場才知是平價散貨場,難以競爭。

菜統處低價收購欺人

珍姐自小在新界長大,「坐唔定」做不慣工廠女工,半生都在農田度過。香港農業式微,十年前珍姐轉種有機菜,當局協助推廣,但菜統處價格實在欺人,「唔止香港有有機菜,大陸都有運落嚟,(菜統處)佢話多起上嚟要倒去堆填區」,賣不完的菜還會打回頭,「我覺得菜統處冇盡力推廣」。
有機菜現時有價有市,一斤菜心可賣二十五元,菜統處只付已簽約的菜販十六元,沒簽約的價錢更低;菜統處曾試過以每斤兩元五毫收有機甘筍,只有市價十分一,事後農友向當局查問,才獲覆電腦出錯,不過正常價錢也只有五至六元。至近年本地有機菜漸廣為人知有口碑,卻面臨政府收回農地,珍姐感憤怒,「培育有機農友種菜,有啲成績你又話要鏟!」
黃如榮原是公司經理級人馬,人到中年毅然放棄高薪厚職轉投耕作行列,身體力行送有機菜上門,希望推動有機農業發展,認為即使入農場參觀也可以收費,成為產業。為推動行業,他與農友創立有機農友會,可惜漸與建制色彩濃厚的「農業聯合會」走近,對方似主張放棄本地農業返回國內務農,騰出香港土地發展,與他的想法背道而馳,且疑有政治勢力滲透,想要中立也難,在相關活動更隱隱透出「撐政改」訊息,令他意興闌珊而退出,但願繼續以自身力量,推動本地有機農業。
《收割,開路!》將會於三月舉行兩場放映會,三月一日下午兩點半在粉嶺馬寶寶社區農場,及三月廿二日下午六點在打鼓麻坪輋保衛家園聯盟導賞中心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