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人們虛榮的誤會 - 林夕

官人們虛榮的誤會 - 林夕

音樂勞工也出現在那張據稱是訛傳的專才名單上,學已經嘩然過的人講一句:別的工種我不知道,音樂勞工,一向在自生自滅下自由交流,無須政府把手伸進來。雖然說,對於工種清單,十劃未有一撇,但等到那一撇開筆時,嗯,那也沒什麼,不過是讓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白督一場而已。
音樂製作與社工醫生金融服務不一樣,勞工不用輸入輸出,要入了籍才可以開始為國民生產總值貢獻,基本上連真人也不用真的出入境,我來彈這段給你聽聽,我寫幾句給你看看。以為寫網誌就很先進的官員可能沒這概念,兩岸三地音樂工業早已用電腦與手機交流得很好,港產流行歌編曲也有北來的,但人不用過境,即使要收錄樂器真聲,錄完了傳過來就完事。
至於現場表演,勞工有必要飛來飛去,而沒所謂輸入來輸出去。而且,內地許多音樂節目,音樂總監也有許多由香港人負責,目前情況是本地人輸出多,你要依法輸入,不如把人留住,但政策如何把人勾留?不等特首呼籲,音樂人早已大量北漂去了。那麼,引入呢?這行是最自由又最殘酷的,一切由市場說了算,製作話事人見好即收,不等專才入籍,已經下有對策,請他們把旋律電郵過來,若做不出幾首「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年半載過後,你輸了人家進來,也不知是誰贏了。事實上,所有音樂版權公司,一向有個待用歌庫,不分國籍,中台新馬日韓,哪個案子合用,歡迎來買,香港台灣一向如此運作,關人住哪裏什麼事?
那個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萬一,他們以為樂迷都是韓國控,大張旗鼓開出優惠條件,一如施政報告所說,會盡力吸引移民的香港才俊回流,請韓國作曲人入港籍,為本地音樂增值,這笑話就鬧大了──雖然無人知曉,會用什麼優厚條件勾引移民拜託外國勢力回流建港,而不會對一直留港的人不公平。
其實,以專才身份入籍的內地音樂人,我也認識幾個,但他們也不過偶爾來港玩玩,依舊在北京做他們的音樂,本地有需求,他們通過電郵供應又其實,此清單即便是真的,怕也是流行音樂人自作多情了,官皆是古典人,關注的是古典樂,他們要的是蜚聲國際的鋼琴大師之類。其中佼佼者也早已入籍,不過,以為他們是歸人,到頭來也只是過客,是官場古典人虛榮的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