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方集:做銀行上位 耐性不可少 - 張宗永

圓方集:做銀行上位 耐性不可少 - 張宗永

上周跑經濟線的記者真的不愁沒頭條。滙豐銀行大中華區出現高層變動,原滙豐銀行香港區一姐馮婉眉(Anita)將於二月中離職。銀行增設大中華區總裁一職,總管大陸、香港及台灣三地之業務,由現位中國區總裁黃碧娟出任。而黃碧娟現時的職位則由環球銀行市場主管廖宜健(David)接替。

股東施壓 渣打焗裁員

Anita、Helen和David都是舊相識(David是房屋署前署長廖本懷和毛妹伉儷的二公子)。大機構人事變遷稀鬆平常,我的經驗是要朝那頂層角落無敵海景、很大很大的大班房進發,才能之外,耐性亦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
Anita和Helen都是滙豐的Group GM,是高高層。Helen接手前任的翁富澤(Richard Yorke)的中國業務後,滙豐大陸的關係網明顯擴大,Helen固是功不可沒,但亦反映中國經過這十多年的經濟崛起,自信心和自專心都爆棚,用一個老外來建立關係已經是行不通了。
渣打關閉全球股票業務,當中包括股票資本市場(ECM)、股票研究部和銷售,在港裁員估計近100人,全球再削100個職位。渣打和滙豐都是歷史悠久的英資大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渣打憑藉在新興市場的定位加上之前在投行業務比重不大,損失較輕,因此股價跑贏阿爺同業幾個馬位。
當年我很多朋友被一線投行辭退後,輾轉都投向渣打的懷抱,渣打趁勢發展投行業務,一時間成了很多高薪厚職的人的歸宿。二零零七至二零零九年期間市場上仍然提供signing bonus的,實在寥寥可數,渣打是其中一家。
滙豐和渣打雖然都是十九世紀末大英帝國時成立的英資大行,而且一直都是競爭對手,股價有陣時是「阿爺」跑贏,有陣時是「揸兜」跑贏。那年,渣打大班蘇利民(Peter Sullivan)宴請我當時服務的銀行的主席到他們30樓的dining hall午宴,我敬陪末席。席上蘇利民提到左鄰(我仍然記得蘇利民用手比劃獅子銀行的座落),在港元債券市場以本傷人,只求市場佔有率不計利潤,令行家叫苦連天。
渣打近日股價受壓,股東們給管理層很大的壓力,但經營銀行,開源節流的板斧來去都是那幾招,裁員是其一當然選擇,至於刀口為何今次落在股票業務上,亦不難理解。要維持一個具競爭力和規模的股票業務,研究和銷售團隊所費不菲,但IPO的氣候很難捉摸,過去商業銀行爭取投行生意,最有效的一招就是用貸款來做餌,渣打早時亦是藉此而贏得不少生意,但是近年我認識的一些客戶亦開始有微言,說渣打的所謂貸款是口惠多於實際。

投行上車落車好平常

其實股票業務如果地區覆蓋廣,在不同國家持有的經營牌照仍是值錢的。我的舊東家蘇格蘭皇家銀行(RBS)當年要瘦身,亦選擇將收購荷蘭銀行得來的股票業務賣給馬來西亞的CIMB。
但今天,新興市場熱潮已退減不少,渣打管理層那麼決斷(據聞只有少數員工在事前知道),可能是要盡快提出節流方案向股東交代。去年出售安信信貸,本以為non-prime lending是搶手貨,也耽誤了一段時間。今次要脫手股票業務,估計難度更高,惟有快刀斬亂麻。
再說一點因緣吧!去年六月升任的渣打香港區行政總裁陳秀梅是我YPO(青年總裁組織)的會友。May是馬來西亞人,會計師出身,加入渣打前是嘉誠(Cazenove)的亞洲總裁和合夥人。嘉誠是一老牌英資證券行,二零零四年,摩根大通收購嘉誠的英國業務,嘉誠歐洲和亞洲卻維持獨立運行。二零零八年底,全球金融市場恐慌之際,渣打宣佈收購嘉誠,May的團隊成了渣打股票部門的骨幹,今天渣打裁的正是這部門。雖然May當年手下的大將很多早已離任,始終投資銀行家上車轉車落車,乃平常事一樁。

張宗永
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
本欄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