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電影譯名一映入眼簾就有生理反應,譬如原本叫《The Theory of Everything》的《霍金:愛的方程式》,翻譯聖手為市場着想的苦心不是不理解,但囉唆的潛意識總禁不住嘀咕,定理不等於方程式,愛更不等於一切。《格雷的五十度色戒》雖然侵犯張愛玲,因為對人手一冊的直界鹹濕小說毫無興趣,所以冷淡到接近麻木(呃,或者「性冷感」比較貼切),只默默納罕,那個一語相關的Grey字反正低級,迷失在華人舌尖倒也罷了,原著譯《格雷的五十道陰影》起碼開了視覺的玩笑,誘惑粗心讀者顛三倒四直攻女體下盤,怎麼一蟹不如一蟹,發行影片的公司單單掛住翻舊賬替湯唯小姐做宣傳?
至於另起爐灶的《米芝蓮摘星奇緣》,和原題距離十萬八千里,學院派要口誅筆伐的,但區區一劑心靈雞湯,捨難取易掛個入俗眼的招牌,我們不要斤斤計較吧。英文本名《一百呎旅程》,指印度男主角由家鄉咖喱過渡到高檔法式烹飪的經歷,有點「這麼近,那麼遠」的弦外之音,尤其在這草木皆兵的恐襲時刻,教人喟嘆大愛同盟的渺茫。多元社會畢竟是個烏托邦(啊,此名詞的翻譯可算巧奪天工,音義兩全還藏着呼之欲出的悲觀),桃花源既然根植世外,凡夫俗子註定只可景仰不能涉足。就以法國為例,奉行廣納百川寬待移民政策,不但衍生的問題必須處理,還要日以繼夜被海外專欄作家陶傑先生冷嘲熱諷,真是後患無窮。十八世紀大革命沿用至今的「自由平等博愛」三大信條,近年狗尾續貂加了「宗教信仰自由」(laïcité),一百呎之遙的可望不可即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