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字咁淺:醫字一啲都唔淺 - 麥煒和

醫字咁淺:醫字一啲都唔淺 - 麥煒和

醫生有一套標準語言,目的是方便行家溝通,讓大家也知道大家在說甚麼。
以皮膚病的體徵為例,形容點狀小紅疹我們會用「macule」,微微凸起便是「papule」,呈水泡狀的是「vesicle」,含膿便叫「pustule」,較為大面積但平坦的是「patch」,凸起便叫「plaque」,含液體的是「bulla」,表皮有破損叫「ulcer」,皮下出血呈點狀的叫「petechia」,塊狀便叫「ecchymosis」(是否有點「楊鐵樑feel」呢)。
在中國五千年偉大的文化中,我們也發明了很多詞彙,以描述具形體的病變,包括瘡、瘍、癬、疥、癰、疽、癤、瘻、瘭、痼、癌、癭、瘰、癧、痤、疕、疔,且讓在下仿效林佐翰老師,嘗試解釋這些生字,篇幅所限,只能撮要述之。
「癬」和「疥」是表皮的感染,寄生蟲鑽入皮膚引起的叫疥,陰陰濕濕地漚出來的叫癬。「瘡」、「瘍」是風邪引發的損傷,淺層叫瘍,深層併發膿血鬱積曰瘡,「疕」通常指長在頭部類似的病變。此外,兵器造成的創傷亦喚作「金瘡」和「金瘍」,因內邪而發(例如食得熱氣嘢多)的叫「痤瘡」,等同暗瘡。
假使經絡積聚寒氣,加上衞氣對沖化為熱毒,肌肉便會潰爛成「癰」(「癤」是規模較小的癰),相反,陰寒內結的,筋骨便會壞死成「疽」,癰疽在表皮穿破會排出膿汁,形成「瘻」。可納入癰疽的還有「瘭」、「痼」和「癌」,合稱「癰疽五發」,癌與其餘四發的分別是前者的「不破」,代表它是實體腫瘤而非膿腫,此外,「癭」亦是指腫瘤。古人更進一步將癰的概念延伸至「內癰」,患處會呈隱痛脹滿之象,所指大概是肝、腎、腸、胃等內臟的膿腫或腫瘤。
「瘰癧」等於淋巴結,與結核病有關。《內經》也有云:「高(膏)粱之變,足生大丁(疔)。」意思是飲食過度肥膩豐盛,便有長出大疔瘡的風險,即是糖尿病引發的下肢潰瘍。
古人那些癬疥疣瘤學問之淵博、莫測之高深,現代醫學實在望塵莫及。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