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香港人都在思考出路這個命題。在全球經濟不景下,眼見韓國逆市跑出,娛樂、時裝、科技,一套流行文化的套裝共同發展,全國崛起。鄰近亞洲地區如新加坡、上海,同樣洞悉未來時裝界將是亞洲的天下,政府深明時裝是能振興經濟的創意產業,政府大力發展時裝行業。它們比香港起步遲,卻走得快。反觀香港,近年發展停頓,就是缺乏能對外推銷的產品,而本地時裝能否成為我們的出路?
記者:陳芷慧
攝影:陳永威、梁志永、黃子偉
張路路 Lu Lu Cheung
.
本地著名時裝設計師
.
香港時裝設計學院修讀文憑課程
.
1982年成立羅絲集團有限公司,並推出品牌Terra Rosalis
.
1996年推出個人品牌Lu Lu Cheung,逐漸成為國際時裝品牌
.
贏得第27屆香港秋冬時裝節「最佳香港服裝系列獎」
.
2006年獲香港傳藝節「十大傑出設計師大獎」
張路路:時勢做英雄?說對了一半
「路路」,這個名字很有趣。後面加上甚麼也可,路路不平,還是路路暢通,「路路」這個名字本來就很聽天由命,香港設計界老薑張路路,的確是這樣的一個女人,「那時不知何為神,卻認為世界有一位造物主,晚晚禱告傾訴,望天打卦。」印尼華僑、姊弟中排行中間,姊弟建建、利利、秋秋,她偏偏命中注定叫路路(Lu Lu)。她只是在內地讀過幾年書,後來到香港,沒有學歷,走去讀設計,叔叔在銅鑼灣開店,她就幫手做採購和設計。
「我真的很“lulu”,很大頭蝦,常常遺失做好的紙樣,又要重新再畫,變相不斷練習,訓練出好技藝。」一九八二年,她成立公司「羅絲集團」,她謂:「天真地創業,天真地經營。」從零開始,自己到深水埗買布,拿着媽媽的剪刀,在家裏的地板上裁剪。以前沒所謂零浪費(zero waste)製造概念,只是使盡辦法用盡布料,一對手做得幾多得幾多,做好掛上架,賣光又再做,賺了十元,又用五元來做本。時下年輕人慨嘆租金貴,工作室地方太小,但當年設計師都是這樣捱過來,正如路路說:「的確,腳踏實地做人,是較辛苦。」她續言:「公司裏的年輕設計師,常說:『以前競爭少,當然容易成功!』」時勢造英雄?只是說對了一半。
九七年高峯期 日賺二十萬
七、八十年代,香港製造的時裝都很山寨,「沒有太多名牌湧現……吖!我記得最出名的就是『馬獅龍』,還有自家品牌“Episode”,一九八八年我創立品牌“Terra Rosalis”就以Episode為目標。」眾所周知,香港製衣業曾經興旺,「東南亞客人一張單,有多少訂多少。」一九八九年,路路開始在日本辦時裝展,亦有參與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的香港時裝周,一九九六年還推出個人品牌“Lu Lu Cheung”。
路路為人真誠,崇尚自然,喜愛思考和插花,設計剪材細膩,風格柔和簡約。何以受歡迎?日本和台灣客人都說她的設計有一種仁慈的美,「那時剛流行唱卡拉O K,我點唱了鄧麗君的歌,他們就說:『你的設計,就像鄧麗君的美。』我理解為,一種堅持的美。」直至現在,上一代有名的設計師,只有她仍堅持設計每季的系列。她說:「Lu Lu Cheung這個品牌以前真的很受歡迎,甚至很多外國客人都說我像有一個神守護。我認同,對生活細節的敏感度都是一種恩賜。」還記得一九九七年,那時位於名店坊的舊舖,人人都捧着一大堆衫排隊付錢,就連倉庫和雜物室也騰空出來做試身室,會員日最高峯,日賺二十萬元。後來有人告訴她,泰國名媛、中國銀行行長夫人等都穿她的設計。有很多世界級猛人都找其洽商,「法國著名物料供應商LeClaire,我和老闆一家都很熟絡,他找我和她女兒合作設計圍巾。」但路路卻只管設計,顧不了人情世故。
耕耘 等待Street Fashion告終
雖名叫「路路」,命運卻非路路亨通。經濟不景,行業息微,才發現自己的不足,「我不懂計數,又不懂管理公司,又不理市場學,亦不會主動找客。」二零零零年全盛時期開了七間分店。二零零一年,人生跌進谷底,「我爸爸很迷信,聽他建議,家中放了一個觀音像,後來得了乳癌,公司缺乏架構,幾乎要倒下來。」她笑言只能怪責觀音。銀行不肯借錢開舖,情同姊妹的夥計,一夜間帶隊過檔敵對公司。面對如此難關,她竟又於沙士期間決意賣掉所有物業,「想進軍美國,第一年貨品被海關扣查,便應美方要求繳交三萬元罰款通關,不知為甚麼翌年就被列入黑名單。」
進軍美國不成,結果跟年輕人一樣,又從零開始,設計依舊,但又能重上軌道,又是甚麼原因?「只能說信耶穌了。」自從時裝I.T冒起,流行street fashion,潮流重形象,卻不重質料剪材,令路路的生意大不如前,「昨天和一位同期設計師敍舊,我們互相鼓勵,深信宇宙循環生生不息,終有一天,潮流會再重視質量,欣賞我們的手藝。所以年輕人要能闖出國際,就要不斷改善質量。」相隔多年,今年她再參與香港時裝節,就是要身體力行給年輕人鼓勵,「只要我們團結,香港時裝行業就能興旺,加油!」
冼美玉 Aries
.
2008年畢業於HKDI時裝設計及
產品開發高級文憑課程
.
創立時裝設計公司 Mode Creation Limited及品牌MODEMENT
.
2011年獲“Young Design Talent Special Mention Award”
年輕設計師:戶口得廿六蚊 仍堅持本土元素
「二十六」這個數字,冼美玉(Aries)銘記於心。這個八十後趁金融風暴租金低價,靠一萬元起家,創立個人品牌MODEMENT,她說:「頭兩年有朋友幫襯支持,靠積蓄不會餓壞肚,第三年最難捱。最難過的是助手日以繼夜地找生意,賺回來的都不夠二人溫飽,最窮時戶口只餘二十六元。」她訴說。現在總算上了軌道,但驀然回首,就像不斷拼命上游的偷渡客,自己卻是唯一一位能上岸,「其他設計師朋友都轉行了。」
在香港做人難,做設計更難。「做設計師要放下自尊,我曾在中環和銅鑼灣等區逐間舖敲門,求人看看我的作品。很不少店舖都說:『我們不賣本港設計。』」當時她嗤之以鼻,「亦有外國客人直截了當地罵,你的設計是垃圾。」她發憤圖強,要人看見本地薑的本色。她品牌的宗旨,就是強調「百分百本土概念」,她指品牌今天的成功,全靠一開始就找對了方向。
參考西方 以剪裁修飾體形
她在巴黎實習時,同事們還以為香港這個地方位於日本或馬來西亞,「正正因為香港設計沒有個性,才被人混淆。」即使他們口裏說出馬偉明、張路路、Vivienne Tam等本地設計大師的名字,但在多大的程度上代表本土文化?她說:「我認為,體形就是代表一個地方的文化。」米蘭時裝較大件、巴黎風格則較收身、內地人則既有腰又有屁股,那何為香港風?「你細心留意,就會發現香港人喜歡西方剪裁,卻A字膊,腰和腳較粗。加上,西方人身形扁,中國人較圓,硬要穿外國剪裁根本不合。所以,我的設計大玩特別的剪裁,讓人穿上後既有西方感覺,但又能彌補體形的不足。久而久之,外國客多番了解香港剪裁後,就知道香港設計獨特的地方。」
就像今年春季最新設計的一條連身裙,將布摺成一隻鳥,攤開,令用車工加強摺痕,成為立體的剪材。張路路曾說:「這個世代,設計喜歡說故事。」她說:「如果一件衫沒意思,就是一塊布而已。」兩代看法迥異。今季她品牌的主題是“Unlock your Dream”,設計繼續以本地元素創作。「當我站在大廈天台,從高處望下,樓房密集,麻雀站在電線杆上。我將景象拍攝下來,變成設計的圖案。小鳥代表夢想,麻雀常見卻不受注意。如果你想實現夢想,就必須站出來。」
非牟利機構:政府資助欠彈性
香港時裝革命,其實早於兩年前就開始,香港不少年輕設計師能達到國際級水準,如Daydream Nation、112 mountainyam、INJURY 、kenaxleung等等。非牟利機構Fashion Farm Foundation(簡稱FFF)經理Nichol Kong說:「他們已完成了自己要做的事情,去到一個樽頸位,就是沒錢參與時裝周。」。FFF兩年前由成衣世家出身的羅可欣創辦,致力培植香港年輕設計師,為他們提供平租工作間和交流宣傳的平台。Nichol說:「年輕設計師一定要團結,才能形成一股力量,推動政府擴大業界發揮的空間。」
這班設計師透過FFF舉辦的Fashion Guerilla計劃參與各地時裝周,「反應最好的是北京和上海。全場爆滿,大會還說再讓人內進的話,台都快塌下來。最強勁的品牌,還接到五十萬的定單。最受傳媒歡迎的,要數巴黎時裝周,因為歐洲人對時裝的眼光已轉移到亞洲身上。」單憑FFF,能做到的不多。Nichol每逢談起香港政府的 『龜速』步伐,她都氣惱得不禁搖頭嘆氣。香港政府眼見韓國冒起,亦向設計界投放更多資源,惜缺乏彈性,更無厘頭。「FFF芸芸計劃中,最有成效的是Fashion Guerilla,帶領數位突出設計師參與紐約、東京、新加坡、巴黎時裝周。其實我們想集中主攻一個地方,不過政府說今年到過巴黎參展,下年就別去,怕資源重叠。」吓?當地人會誤以為香港設計師不濟而被消失嗎?「絕對會,韓國都主攻紐約時裝周,成效高得多,但政府不贊成,我們也沒辦法。」
應參考英國和新加坡
事實上,在時裝業,新加坡和上海比香港更遲起步,卻龜兔賽跑,迎頭趕上。「新加坡政府很明白設計師需要長線和短線的支持。我第一年參與新加坡時裝節,感到詫異。整條街道都在宣傳時裝節,提供酒店住宿吸引外國買家參與,這是為了設計師長線的需要。短線上,政府與大型百貨公司合作,將半層位置平價租借給本地設計師。」這個做法比PMQ更能幫助設計師,因為缺乏零售經驗令設計師增添壓力。
Nichol指韓國各個行業相互支持,香港不能照辦煮碗。而FFF的模式卻是參照倫敦British Fashion Council,「他們有mentorship計劃,讓商界和媒體帶領出色的生力軍,又建議Topshop與出色年輕設計師合作推出產品,這些都很值得參考。」
本地生力軍還有…
矚目新星 FAVEbykennyli
李冠然,平面設計師出身,二零一一年創立品牌FAVEbykennyli。曾被《ELLE》海外版選為「全球十個最佳新進時裝及配飾設計師」之一,及贏得「HKDA環球設計大獎銀獎」及「香港最佳設計獎」。二零一三年,他贏得《Perspective》 雜誌舉辦的「40under40 亞洲設計師獎」,作品現獲香港文化博物館作為永久收藏
包羅藝術 Kenaxleung
創辦人梁嘉健(Kenax),二零一二年「香港青年時裝設計家創作表演賽」便服及牛仔服組冠軍。他以塗鴉、建築和裝置藝術作靈感,把各門藝術化身成印圖設計和色彩點綴,加上立體剪裁創作獨特輪廓剪影,又以創新布料配搭營造質感的對比。
中西合璧 Blind by JW
由劉婉婷(Jessica)和江德華(Walter)兩位設計師創立,於英國讀書的Jessica與於香港讀書的Walter,風格上可謂中西合璧,一大特色是獨特的剪裁配合數碼印花的設計,今季系列講述二人辭工追尋設計夢。
立體印花 Flux
周燕珊在香港理工大學畢後,參加了2011年的「香港青年時裝設計家創作表演賽」成功入圍總決賽。同年推出潮流飾物及時裝品牌 Flux,特別擅長3D printing,設計充滿女性味道。
金屬首飾 VW Jewellery
設計師Victor Wong,浸會大學藝術系畢業生,擅長以金屬材料設計飾物。
他的設計概念多元化,作品以實木樹枝配合打成幾何圖形的金屬飾片,那天然與人造的形態產生了和諧的對比感,視覺效果豐富。
網上購物平台 扶持香港設計師
為了讓本地設計發光發亮,時裝購物網站ZALORA亦選擇與本地設計師合作,提供平台宣傳本土品牌。
N=Natalia 記=記者
記
:
與香港設計師合作前,有沒有做過一些市場調查?
N
:
我們的其中一個DNA就是要本地化,在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的ZALORA Marketplace,一直有跟當地設計師合作,為當地設計師提供一個平台宣傳,一直做得很成功。
記
:
網站一向主攻大眾品位的時尚服裝,為甚麼去年成立Zalora Marketplace新平台?
N
:
因為不少客戶向我們反映,他們希望能找到更多元化、更獨特的產品,最好的方法就是跟本地獨立設計師合作,所以讓設計師網售自家品牌,透過我們替他們宣傳。
記
:
但不少本土設計師在西方時裝展上,都曾被批評為垃圾。香港設計有何風格和優勢?
N
:
香港設計師,是在我所認識中最勤力和堅毅。香港時裝設計,正如香港這個城市一樣,都是多變而且多元化。以本地品牌Blind by JW為例,兩位設計師簡直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組合,設計師Jessica在倫敦修讀設計,Walter則在理工大學畢業,兩位不同文化、思維的背景,擦出不少火花。他們的設計,西方剪裁中又見中國技巧,這種中西合璧的風格最合西方人的心意。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