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施政報告大談吸引內地及海外人才來港,不過成效受質疑。香港城市大學及倫敦大學向六十二名來自香港、北京及倫敦,並旅居該三個城市的在職青年進行研究,發現受訪在港工作的北京人,對難以融入香港社會、樓價貴及中港矛盾感困擾;旅港倫敦人卻認為在港沒有語言及適應問題。負責研究的學者指,政府計劃放寬逗留安排吸引人才,但受訪旅港人才均未有視簽證為障礙,質疑成效有限。
研究訪問十名平均來港五年的北京「港漂」,他們認為在港生活最大問題是不懂廣東話,難融入社會,同時深受樓價高及生活環境擠迫困擾。受訪者在港雖未親歷歧視,但對「蝗蟲」稱謂及中港矛盾都感擔心,憂問題惡化,不會長期留港。有三名留港近十年的港漂指,關注香港民主受壓,一旦香港無法保持制度優勢,必定離開香港。
居港倫敦人有歸屬感
研究又訪問十名居港倫敦人,感受與北京「港漂」不同。他們認為香港與英國存在有趣的連繫,具有歸屬感,適應及語言沒有大問題,可以長期定居。他們普遍欣賞港人努力和有效率,而且認為香港人重視家庭,有獨特文化。
研究亦訪問在倫敦工作的港人移民二代,部份人因近期發生佔領運動,有意回流香港工作,協助爭取民主,但都被父母以香港制度不理想,及生活環境擠迫等理由阻撓。
負責研究的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何榮宗指,施政報告提出放寬「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及「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逗留安排,圖吸引人才留港,但研究中未有旅港人才對簽證安排有意見,反而有受訪者希望政府提供廣東話課程,他對新吸引人才措施成效悲觀。
■記者鄭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