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曾老(敏之)是一九七九年左右,他奉調來香港,出任《文匯報》副總編,其時國內開始關注港台文學,曾老則寫了一篇港台文學一瞥,在內地流傳頗廣。而曾老文章最著者,是1946年寫的《十年談判老了周恩來》長文,此為中國新聞記者首位披露周恩來生平者。這篇文章後來輯入《中國現代報告文學大系》。
曾老命途多舛,但都能大步跨過。1947年任職《大公報》時被國民黨抓捕,幸得仝人營救。解放後任《大公報》、《文匯報》、中國新聞社廣州聯合辦事處主任。曾公直腸直肚,不闇「逢人但說三分話」,他口沒遮攔,導致1957年被整為右派。1961年初調暨大教學。文革間更不堪聞問,被批鬥弄到要跳樓。友人鄧炳坤先生騎單車經過,聽到墜地沉重聲音,看也不敢看就加速離開,後來才知道是曾跳樓,但福大命大,居然不死。腿受了傷,後來也完全治好。到我認識他時,根本看不出任何毛病。
曾老來港十年,遇上六四,《文匯報》「痛心疾首」天窗出,曾辭職,避地加拿大,出任《大漢公報》總編。嗣後曾老回歸香港,仍然是寫文章,辦雜誌。曾得何銘思的基金贊助,編印《文采》雜誌,每約馬公(國權)和筆者飲茶,討論編務諸事。但筆者其時忙於自己的刊物《名家翰墨》,無暇兼顧,幫不上忙。後來曾老拉了周蜜蜜、黃珮玉等相助,搞了兩年,後也偃旗息鼓了。
曾老祖籍廣東梅縣,1918年10月5日生於廣西羅城縣黃金鎮,算是廣西人,早歲在桂黔邊境的三江縣教書。同鄉羅城人周鋼鳴(1909~1981)參加北伐後,到上海與左聯諸君混熟,入左聯兼入中共,回廣西遇曾,曾隨周出來從事文藝工作和報業。報人羅孚也是廣西人,與曾有同鄉之誼,份屬老友,羅海星出世,嬰兒牀是曾老所送。海星及長,曾又作媒,促成周鋼鳴千金周蜜蜜與羅海星結婚。
若干年前,曾告老回穗,但時常來香港,住在灣仔克街,參加作聯活動。時約筆者去廣州見面。筆者托省政協林雅杰兄幫忙安排飯局,曾老喜小酌白酒,笑談掌故,完全沒有老態。去年還數度來電相邀,同遊肇慶七星岩,過去慣例六十不留宿,七十不留飯,曾老九十好幾,可以誇張一點說近百,怎敢陪同外遊。
月前曾老來電,聲音已不那麼響亮了,囑寄拙著《舊日風雲》並及楊奇先生。楊老也是老熟人,只是楊離休返穗之後疏於音問,即按指示寄書與楊、曾兩老,前些天忙於他務,還未去電曾老覆命,已見《大公報》所刊噩耗。嗚呼!
曾老著述頗富,有三十餘種之多。作詩千首,真是多產詩人。曾老在《大公報》的老同事蕭乾對他評價:「他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筆耕不輟,在散文、雜文、報告文學、遊記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不但寫詩,並對我國古籍和古典詩詞尤有獨到的研究,這是我所望塵莫及的。」(《文傳碧海──曾敏之的文學生涯與成就》序)
曾老事功,與香港有關而最著者,當係六四一役,參與《文匯報》社論「痛心疾首」之討論謀劃(實為集體決定),影響至鉅。當晚(五月二十日)文匯有關領導到王家禎寓所討論。王原是《文匯報》副總編、總經理、支部書記,正臥病在床,由兒子王智鈞陪侍。到會者金堯如、曾敏之、李子誦、陳伯堅(文匯副社長,由新華社調來)、張曉映(屬安全部,文匯貿易公司)、張浚生等。張雲楓缺席。
大家討論出三個方案,1.完全開天窗,2.「夫復何言」,3.「痛心疾首」,呈新華社許家屯研究。許認為「夫復何言」太文縐縐,既然開天窗,不如用「痛心疾首」。《文匯報》當晚值班老總是曾敏之,新華社交曾處理,曾負責簽大版。當日何亮亮是值班編輯,也在現場,當知道此事。(在王家討論時陳伯堅最激動,他曾是二十七軍政委。當年傳聞調二十七軍入城。)筆者時在北京、蘇州、上海,六月五日返港後略有所聞,今附記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