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宿舍的概念早於二零一一年在曾蔭權的施政報告中已提出,現在甚麼也未建成,估計也要二零一七至二零一八年才「入伙」。
這項計劃的困難先在於土地,後來找來了一些非政府組織,可以改建現有的設施成為宿舍;問題又來了,它們不是建築的專家,設計需時,而且欠缺資金,而建議的租金不超過市值的60%,而租住期是兩年加上三年,總共不超過五年,當市面的租金上升,青年宿舍的租金也上升,年輕人未必可以負擔。
剛剛保良局與四叔(恒地主席李兆基)公佈會在元朗興建青年宿舍,單位數目一千二百五十個,計劃的整個時間是三年,沒有政府與它找來的其他非政府組織的那麼長。四叔早前已想捐地,因為他更了解青年上車之苦,但政府無積極回應,至近月發生佔領事件。如果當初政府早了解青年的置業問題,相信會沒有那麼多人上街。
四叔又建議在石硤尾興建三百平方呎實用面積的居所給青年人,售價約百多萬元,不用首期,每月供款五千五百元,相信四叔更了解甚麼水平的樓價是可以負擔的。現時居屋與市價掛鈎,市價處於歷史高位,很多人會負擔不來。
沒有土地時說沒有土地,有土地時又缺乏資金,政府卻不是沒有資金,有人願意捐出土地幫助青年人,政府又只懂依據一些固有的規條,問題仍然解決不了。忽然想起有些年輕人表示青年宿舍位於的元朗很遠,又說三百呎的面積很小,原來政府與一些青年人一樣,甚麼也說行不通,怪不得建一千個單位的青年宿舍要用上六年多的時間。
李兆波
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院高級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