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遇襲將近一年,他昨在一個復康研討會上為病人發聲,指復康服務三大問題需關注:復康院側重效益,病人未能達「最大程度」康復便要出院;醫療保險很多時不包復康治療;適合殘疾人士乘搭的交通工具不足,阻礙病人回院接受治療。
現為《明報》同系公司世華網絡營運總裁、即將五十歲的劉進圖,昨公開講述治療及復康感想。他留院兩個月後,轉到大口環醫管局麥理浩復康院留院三個月,出院後至今,每日上午需回復康院接受物理治療,下午上班,「正常生活只回復一半」。
稱留院日數不足
經常進出復康院,劉進圖發現醫生都是由醫院派來,醫生決定病人留院日數,「其他復康院住院日數平均住七日,如果畀佢哋住十日八日,(醫生)會覺得唔好意思」。他指病人早些出院,可騰出床位給醫院病人轉過來,「呢啲決策冇錯,不過未必係對病人康復最好決定」。
復康院一樓有碑文寫明成立使命,要幫助病人康復。劉引述員工說,創辦人、已故骨科名醫方心讓的教誨:「其實隱藏咗四個字:『最大程度』,幫病人復康,過獨立生活,係最大程度,𠵱家變成(講)呢個:效率。」
劉稱公司支付物理治療費用,「公司同我相信,我嘅受傷係同工作有關」。他指醫療保險多不包復康服務,若病人不能負擔,「好多病人喺繳費處關卡前就停下來」。劉說現時深明坐輪椅病人之苦,在復康院經常聽到病友因搭不到車而遲到做治療。
■記者倪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