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走在馬鞍山村山徑,環顧滿山青葱,難以想像五十年代曾有六千名礦工在此開採鐵礦討活。事隔六十年,礦工家庭聚居的泥屋群已化成茂盛樹林。往事卻不如煙,基督教信義會活化馬鞍山「240礦洞」及選礦場等歷史遺蹟,並擬於農曆年後舉辦導賞團,讓公眾窺探馬鞍山工業遺蹟,細味鄉村人情。
記者:袁樂婷
五十年代國共內戰,農民和國民黨出身的軍人為逃避戰火南下,在礦村落腳。生活雖艱難,他們憑着堅毅挺過來。馬鞍山礦場全盛期的磁鐵礦產質量屬東南亞最佳,曾聘六千名礦工,連同家屬有逾萬人聚居礦村,黃泥屋遍佈山頭。礦場於一九七六年結束,礦工家庭陸續搬走,村落凋零,如今只剩數十戶,部份是礦工後代。信義會去年復修荒廢建築,並邀請昔日村民、礦村學校師生重返舊地。
七十五歲的裘渝珠曾在礦村小學任教兩年。她憶述當年初出茅廬,滿腔熱誠到校,卻發現設施簡陋,兩個年級學生共用一課室,也沒有鋼琴,「晴天霹靂,冇鋼琴點教音樂?」她越想越感挫折,打掃時不禁落淚。她也試過隨學生到河邊洗衣,這株「溫室小花」竟帶了香皂。世上無難事,她很快適應礦村環境,更與學生打成一片,「好開心,學生好單純、好乖」。
裘老師的燦爛笑容,毫不保留訴說她對礦村的感情,「每次搭火車見到個馬鞍,就同人講我以前喺嗰度教書。」說時一臉自豪。她與學生不時見面,那些年她教學生唱的一曲《杜鵑花》,學生銘記至今,每次見面都哼唱。
盼籌得700萬活化
她的學生何春蓮在礦村長大,七十年代隨家人搬到九龍,昨日與年邁母親和女兒返村,無限感觸。何父是洗礦工人,每日早出晚歸,「返到嚟全身都係灰塵,好攰」。母親忙於種菜幫補生計,大家姐春蓮負起照顧七名弟妹的責任,「孭住細佬妹返學」。她以前常把「Two」串錯成「Tow」,教英文的馬老師「一支粉筆掟埋嚟」,換成今天的反叛學生或許早已「反枱」,她卻感激老師用心教導。
信義會向古諮會申請將「240礦洞」和選礦場納入三級歷史建築,目前正審議。該會希望籌得七百萬元,支付第二期活化工程費用。活化計劃負責人樊文韜指,馬鞍山礦場是本港迄今保存得最好及最大型的工業遺產,標誌戰前戰後的本地工業發展,同時有鄉郊建築、宗教歷史及人情故事,值得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