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是彩色:銀色未來 - 陳曉蕾

綠是彩色:銀色未來 - 陳曉蕾

這是難得的會面:國際級的老年學專家兼世界衞生組織(WHO)Ageing and Life Course前主席Dr. Alexandre Kalache周二在香港,與近百來自不同地區的長者對談。

「長者可以不是包袱,而是帶來改變的力量。」69歲的Dr. Kalache說來擲地有聲,他來港主要參加上周中文大學的學術研討會,同場學者形容人口老化如"silver tsunami"(銀色海嘯),Dr. Kalache不同意,「用海嘯形容,實在太負面,人口老化不一定是問題,也可以是潛在的力量解決問題。」
數字大家都琅琅上口:2031年每四個香港人就有一個超過65歲。這代表甚麼?60年代出生的這一代,趕上了免費教育,投入社會時滿是機會,中學畢業也能升上管理層,不像如今年輕人讀了大學亦不保證脫貧。比起當下的長者,這未來的銀髮族有學歷、有積蓄、身體好,更能影響社會。
Dr. Kalache相信大家要做的,是保持長者活躍,他2002年透過世衞發表"Active Ageing"政策綱領,提出三大支柱「健康」、「參與」、「保障」,這次他來香港,指出還有第四大支柱──「學習」。這不但是香港長者學苑等提倡學習,而是不限年齡的終身學習。
香港人準備年老,往往局限於努力儲錢、投資,但要安享晚年,除了儲錢,還要有三種資本:增長知識、打好健康、建立社交網絡包括家人、朋友、社區;要不然,只是儲錢長年待在最貴的醫院吧。
社會亦需要清除對長者的障礙,例如退休。香港公務員將延長退休年齡至65歲,可是Dr. Kalache認為強制退休應該全面取消,所有人都不應因為年齡失去工作的權利,「長者並非都是一樣的,相反,活得越久,越會成為不一樣的人。」他認為每個人對工作的期望、以及身體的健康情況都不一樣,不應只因為年歲退下職場。讓有心有力的長者繼續留在職場,也可減少社會的負擔。
他指出,香港不少優勢:中西文化交匯、著名有效率、高度城市化、大量私營部門、經濟和人才充裕等等,目前卻有三分一的長者生活在貧窮線下,這是不可接受的。
台下的長者,紛紛舉手發言,他們都是參加了當區的「長者友善社區計劃」。這計劃由社聯在2010年推動,幾年來,長者組織起來,逐項社區措施參觀、集合意見,再約見區議會、民政事務署官員等要求改善。港島南區的代表很自豪地說:「香港的長者已經可以由下而上去推動政策。」他們已經令政府改善了區內公園的照明、樓梯、廁所等設施,最近經過多輪投票,選出最需改善的公屋設計:現在的洗手間很易跌倒,要加裝扶手;窗子常被大風吹開,一些長者沒法伸長手關上,於是不敢開窗,但原來只要在窗栓加上小架子,就可控制窗口。區內一些公屋正在重建,長者會跟官員和議員開會跟進。
也有一些社區與大學的土木工程系的合作,希望令學生明白長者的需要,日後工作也會關注。Dr. Kalache很認同:安老工作要跨世代,長者和不同年齡人士合作。
今個月,這班長者會悄悄出動,扮作「神秘顧客」去光顧食店、商店、商場、超級市場、醫院和診所,調查地方是否方便長者進出,有沒有長者優惠、對長者態度如何等幾十項指標,對長者友善的會得到「地區彩星獎」,「我們顧的不止是長者,整個社區不同需要的朋友也可以得益。」這些閃亮的銀髮族說。

Profile:陳曉蕾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